正文 第15章 懂得博弈創造效益(1)(2 / 3)

但“人心不足蛇吞象”,精明的快餐店老板,總是希望自己的顧客盡可能地多,生意盡可能地紅火,出於這種理性考慮,原來位於1/4點處的A快餐店就有了向1/2點處移動來擴大自己地盤的激勵。當然,B快餐店的老板也不甘示弱,做為一個經濟理性人,他也會有將自己的快餐店從3/4點處向中間的1/2點處移動的激勵,好擴大自己的地盤,爭取更多的顧客。

最後的結局是兩家快餐店設置在位於中點的l/2附近的位置,兩家相依為鄰且相安無事地做自己的快餐生意。

因此,在每個大大小小的城市街道上,我們經常會見到這麼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現象:某一地段上的商店十分擁擠,形成了一個繁榮的商業中心區,但另一些地段卻十分冷僻,沒什麼商店。再仔細觀察,你還會發現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往往同類型的商家總是聚集在一起,比如肯德基、麥當勞兩家百年老店緊緊相鄰;沃爾瑪、家樂福相隔不遠,相依為伴;安利、雅芳隔路而望……這樣的位置叫做納什均衡的位置。納什均衡是一種最優均衡,在這一均衡下,每個參與者都確信,任何一方單獨改變策略,偏離目前的均衡位置,都不會得到好處。比如一件衣服在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後成交,這個成交價就是買方與賣方的平衡點。這樣的結果就是納什均衡。

企業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留住人才就是把握了競爭資源。但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也就是說企業始終會把支付給員工的薪酬作為支出成本來對待。

企業對員工的薪酬策略不同,形成的結果也就不盡相同。當核心員工普遍覺得所在企業的薪酬水平偏低,有轉行或另覓其他城市的傾向時,企業有兩種策略可供選擇:或提高薪酬水平,留住人才;或保持薪酬不變,任人才流失。就企業而言,隻要我企業提高薪酬水平,那麼不但企業現在的核心員工可以留住,還可吸引其他企業的優秀員工紛紛選擇加入我企業,這就使得其他企業會麵臨人才危機,而我企業則人才濟濟,發展蒸蒸日上,前景一片光明。

如果我企業對員工的薪酬不變,而其他企業的薪酬水平提高,那麼我企業的核心員工將會跳槽,致使自己陷入人才危機,可能還會使得生產無法正常維持下去。而其他企業由於我企業核心員工的加入,將會如虎添翼。

但是,如果我企業與同一行業的其他企業聯手,一起提高薪酬水平,同樣可以留住現有人才,還可以把其他行業或其他地區的人才挖過來,但是“一分付出,一分收獲”,“收獲”其他行業或其他地區的優秀員工的代價是要付出高額的薪酬成本的。

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從利己的目的出發的,基於這樣的認識,所有企業都會選擇保持對員工的薪酬水平不變。因為同一行業的所有企業對員工的薪酬水平不變就意味著企業的薪酬成本不會增加,自己企業的核心人才隻能選擇放棄本行業或本地區,而轉行或另覓其他城市,顯然要比人才都跳到同行業或同地區的其他企業要好。這種策略很明顯是一種損人(損害員工的利益)利己(增加自己企業的利潤)的策略。這將使得原本對所有企業都有利的策略(提升員工的薪酬水平)和結局(留住且吸引更多人才)就不會出現。企業都選擇的這種對員工的薪酬保持不變的策略以及因此而招致的優秀人才流向其他行業或其他地區的結局就是企業薪酬的納什均衡。

企業薪酬的納什均衡能夠使企業以最優的方法留住人才。在同樣條件下,哪個行業有尖端人才人哪個行業才能步履如飛。

經濟是日趨全球一體化的,所以不僅在人才方麵,在其它方麵也是如此。這裏我們隻是以企業薪酬的納什均衡為例,目的是告訴人們如何去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要尋找最優的合作方法,以便發揮納什均衡的正效應。

你是大豬還是小豬——豬智博弈

豬圈裏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設計得很長,在豬圈的一端是豬食槽,另一端安裝有一個踏板,用以控製豬食的供應。豬每踩一下踏板,豬圈另一端的豬食槽就會落下10個單位的食物,供兩頭豬食用。

但是豬在踩踏板後跑到食槽這段路程需要消耗相當於2個單位飼料所帶來的能量。並且由於踏板遠離豬食槽,踩踏板的豬將比另一頭豬晚到豬食槽前,從而也會減少其吃食的數量。

如果兩頭豬同時踩踏板,然後再一起跑到豬食槽前吃食,則大豬將會吃到7個單位豬食,小豬會吃到3個單位豬食,減去從踏板到豬食槽中間的勞動耗費各2個單位,大豬實得5個單位豬食,小豬淨得1個單位豬食。如果大豬踩踏板,小豬在另一端的豬食槽等著先吃,大豬再趕過去吃,大豬會吃到6個單位豬食,小豬會吃到4個單位豬食。減掉大豬去踩踏板路途中付出的勞動耗費2個單位,大豬淨得4個單位豬食,小豬由於沒有去踩踏板,也就不存在勞動耗費,實得仍是4個單位豬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