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失靈
在大海的最深處有一個蓬萊島,島上住著兩戶人家,一家姓善,一家姓商。老善家祖祖輩輩種田、織布、開手工作坊;老商家從祖上就走南闖北作生意。兩家人各有生路,年複一年,相安無事。
有一年,商家老大來到善家,說:“善大叔啊,你看我家做了這麼多年的生意,這些年光景好,攢了不少錢,想用我們家印製的錢幣,換你家些家產,如果遇到荒年,您老還可以拿我家的錢去買我家的米麵食物。善家人一貫純樸厚道,答應了商家老大的要求。於是商家用一大堆紙幣換走了善家很多家產。
想不到第二年,商家老大又來到善家,說“如今年景這麼好,你一家人如此勤勞,那一大堆錢並無急用,不如借給我的幾個兒子買房、買地,待我賺了大錢,一定加倍償還。”老善家想想倒也是,這堆錢放在家裏也是白放著,還不如借出去賺點利息呢。於是,商家的錢又回到商家繼續為其所用。
兩年之後,商家鬧得亂成一團,一打聽才知道好像是出了經濟危機。這時候,商家老大苦著臉,找到善家,說兒子們做生意賠了錢,都破產了,真是一千個一萬個對不住,但根據法律,借你家的錢可以一筆勾銷了。善家人辛辛苦苦的血汗錢回不來了,半壁家產就這樣沒了,真是莫名其妙,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人分析說是因為次貸危機,有人說是商業市場出了問題。但無論如何,從經濟學角度看,其原因就在於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市場失靈通常被用於描述市場力量無法滿足公共利益的狀況。比如當年非典型肺炎流行時,我們看到了典型的市場失靈。醫用品和相關藥品價格飛漲。我還清楚的記得自己當時花三十多塊錢買了一袋板藍根,但在正常市場條件下,板藍根的價格最貴也不過十塊錢。
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人們的各種經濟活動,使主觀上的自私行為最終總能達到增進社會總福利的目的——這就是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富論》中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但看不見的手也有失靈的時候。
市場失靈通常有如下表現:從分配角度來說,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在這樣的經濟現象中,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收入和財富也就越向資本集中。這樣就導致財富流向少數人手中。同時,當市場失靈時,經濟運作不景氣,商家有時會采用降薪的方法來渡過難關,這樣人們的購買力相對縮小,市場也就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生產受到不良影響,財富就會出現新一輪的分配不均。這樣就會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從企業自身來說,容易造成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由於分工的發展不斷拉大產品之間的差異,規模比例也隨之逐漸拉大,在市場運作不靈的情況下,小規模企業無力競爭,從而形成壟斷。
市場失靈容易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市場機製對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更加有力。但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同樣有著資源和勞動力的優勢。當市場運作不靈時,整個經濟狀況受到影響,不發達地區的資源和勞動力趨於閑置,因此進一步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另外,市場失靈還容易導致失業人數的增加,引起社會混亂。所以麵對市場失靈的現象,政府就該責無旁貸的發揮它的作用了。我國的經濟一直處在蒸蒸日上的蓬勃發展中。當經濟危機到來時,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把危機降到了最小化,想盡各種辦法,推動企業轉危為機。為我國經濟的複蘇和振興提供了可能性和助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