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商見此人如此砍價,很高興的說:“算了,幹脆也不要你錢了,本店主就雙手奉送給你吧。”
這位讀書人一聽,連忙拱手施禮道:“豈敢豈敢,小生隻需帶走一半就可以了。”
書生買綢緞的故事自然是為了博人一笑。但現如今人們進商場買東西有哪個不還價呢,討價還價是商家和買主的家常便飯。
為什麼人們要在買和賣之間討價還價呢,其實人們是在試圖尋求價格均衡。
均衡價格是指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也就是這種商品的市場需求曲線與市場供給曲線相交時的價格。需求與供給共同作用於市場,但兩者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因此當需求與供給的兩種作用力相等時,商品市場就處於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這種狀態叫做市場均衡。隻有在市場均衡的條件下,商品的需求價格才會等於其供給價格,這個時候的價格稱為均衡價格。
在不計其他條件的情況下,均衡價格隻有在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時才可能出現,因此均衡價格是一種處於理想狀態的價格。
市場均衡隻是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無論是供給發生變化還是需求發生變化,這種均衡狀態都會被打破。均衡價格也就會隨之變化。但這種變化總是從不均衡趨向新的均衡,然後再次被打破,重新尋找下一次均衡。市場上供求的均衡是相對的,所以均衡價格是相對的,而變化是絕對的。
均衡價格的變化包括以下幾點:一、當需求不變,供給增加時,市場供應量過大,因此,此時的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
二、當需求不變,供給減少時,由於市場供應量不足,此時的價格必然高於均衡價格。
三、當供給不變,需求增加時,同樣出現市場供應量不足的情況,此時的價格也會高於均衡價格。
四、當供給不變,需求減少時,此時會出現市場供應量過大的情況,因此,此時的市場價格必然低於均衡價格。
由此我們看出,無論供需如何變化,市場價格隻有兩種情況,即高於或低於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活動的內在聯係,以均衡價格為參照,供給的價格浮動空間和需求的價格浮動空間,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有重要實用價值。如企業可以以均衡價格為中介點,抓住市場的供需變化,調整企業的商品生產量,已控製供大於求的局麵,使商品在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
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均衡價格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價格決定的過程。所以在遵循價值規律的前提下,市場供求雙方的變化決定了商品的實際價格。均衡價格屬於市場自發性的產物。
均衡價格體現了消費者和商家的一致意願。它是消費者為購買一定商品量所願意支付的價格與生產者為提供一定商品量所願意接受的供給價格一致的價格。
一旦市場達到均衡價格,買者和賣者都會得到滿足。市場的價格競爭就會暫時處於休眠,也就沒有了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壓力。實際生活中,由於商家的趨利本性,政府的宏觀調控,市場價格很難達到均衡。
均衡價格是供需關係的子集,但更多時候,均衡價格隻是作為一種實際買賣價格的參照。在瞬息萬變的經濟大潮下,在市場和政府的雙重作用下,均衡價格隻會以理論的形式指導著人們的經濟行為。
一種商品兩種價格——價格歧視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一些讓人覺得不公平的事情:最新電影《神話》剛剛上映時,電影院的票價賣到100元,但學生們花費10元錢就可以看。某品牌羽絨服,在西單賣到上千元一件,但同等質量的商品,在重慶隻賣500元一件。從廣州到北京的航班,同機同組同一倉位,統一售價是1300元,然而如果軍人乘坐,就會打折30%。
同樣是一件衣服,情侶去買價格是280元,一個人去買200元就能買下來。商家的這種看人定價格的做法常常引起很多人的不滿,事實上這是一種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指的是:出售完全相同的產品或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務,卻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錢。
價格歧視的前提是市場分割。如果生產者不去分割市場,就隻能實行一個價格。如果生產者把不同層次的顧客分開,按照顧客的不同支付能力區別對待,這樣企業就可以對不同的群體實行不同的商品價格,盡最大的可能實現企業較高的商業利潤。上述生活現象中的價格歧視,就是商家市場分割後的產物。
麥當勞經常以某種形式發放優惠券,比如在麥當勞的網站上發放,或者把優惠券夾在麥當勞的宣傳報紙裏,或者幹脆站在路邊免費發放。麥當勞公司規定,隻要拿著這張優惠券到麥當勞餐廳就餐,就會享受6折優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價格歧視。
但是我們想一下,什麼人才會去網上或路邊領取優惠券呢?當然是有時間的人。那麼相對來說,這些人的時間成本比較就便宜。再接著想下去,什麼人的時間成本才會便宜呢?當然是那些收入不高的工薪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