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用經濟學的頭腦想問題(3)(2 / 3)

蛋糕的大小與分割——效率和公平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貧富分化極為嚴重的國家,在這個國家隻有富人和窮人,富人們集中住在東部,窮人們集中住在西部。當時的帝王決定每天分給東部和西部同樣多的粥。

居住在東部的富人很少,分得的粥每天都有剩餘,於是他們就把剩粥倒在屋外的破瓦盆裏,結果那裏的小貓小狗都被養的肥肥的。

西部窮人那邊,人相對較多,所以很多人吃不飽。於是窮人們聯名上奏朝廷,要求改變這種不公平的分配方式。

帝王同情饑民,覺得有必要多分一些粥給西部。於是每天從富人的鍋裏打一桶粥,送給窮人吃,以減輕不平等程度。

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為了把粥送到窮人那裏,帝王需要增加很多開支,比如要買一個裝粥用的桶、還要雇用挑桶的人。而且更糟糕的是,日久天長那個桶破了個洞,這樣,一路上稀稀拉拉,一桶粥漏掉了不少,等把粥送到窮人那裏,已經不是原來滿滿的一桶了。

為了求得公平,不但增加了開支,而且還漏掉了粥,這些都是效率的損失。這個故事涉及到經濟學中的效率和公平。

效率是資源配置問題,它是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或勞動的效果與勞動量的比率。

通常情況下,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勞動量越少,勞動效率越高;反之,勞動效率則越低。

效率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效益與成本的比值,效率的高低與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與成本成反比。在實際生產中,想要提高效率,就必須提高效益,同時還要降低成本。

公平是指資源成果的平等分配。公平,是指人與人的利益關係,以及這種利益關係之下的原則製度、行為做法等。公平有它的評價範圍和曆史範疇,絕對的永恒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效率和公平是一種社會交替關係,效率是指從稀缺資源得到最多的東西,而公平是要把效率的成果平均分配。

在他們之間,既要強調效率又要重視公平,效率為實現公平提供了物質基礎,反過來公平合理的分配又有利於效率的實現,促進效率的提高。

上文分粥的故事,恰恰反映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為了縮小貧富分化,政府采用征稅的辦法,先從富人那裏征稅,然後把稅收轉移給窮人。

但事實上,窮人得到的並非與富人失去的等量。假設富人共交了30元的稅款,但到了窮人那裏,隻剩下23元,其餘的7元都在轉移的過程中被消耗掉了。

這就像把富人的粥轉分給窮人一樣,在把粥運到西部的過程中,既增加了經費開支又增加了粥的損耗。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說:“當我們拿起刀來,試圖將國民收入這塊蛋糕在窮人和富人之間做平均分配時,整個蛋糕卻忽然變小了。”“蛋糕變小”說的正是效率的損失。

那麼蛋糕的分割為什麼會引起蛋糕大小的變化呢?

原因有很多種,試想在納稅規則的前提下,富人的收入越高,其繳稅就越多,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富人投資賺錢的積極性,蛋糕變小一點。

另外,比如一個失業者終於找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不但工資不高,還會因此失去政府提供的基本社會保障。因此,他寧願閑著吃國家救濟,也不願意找工作,蛋糕又變小一點。

再者,在稅收轉移過程中,一部經費分用於稅收人員和其它工作人員的開支,另一部分可能因為稅款轉移時的手續費,或者不嚴密的支付製度而漏掉了。

於是蛋糕再次變小。在社會分配中,富人們害怕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強調效率;窮人們想坐收漁翁之利,支持公平。按照一方的要求,很難達成共識。因此,對於效率和公平,要兩者兼顧。如果隻強調效率而忽視公平,必將出現嚴重的貧富分化現象,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如果隻尋求公平而不顧效率,人們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經濟發展會受到人為的製約,社會發展也將趨於停滯。所以應該尋求一個公平與效率的最佳契合點,實現效率,促進公平。

經濟的飛速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機遇。在當前經濟動態前進的狀況下,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政府,無一不在效率和公平之間不斷的進行思考,捕捉兩者的動態變化。因為隻有認識到兩者之間相對運動的交替關係,才能了解各個社會環節和不同社會成員可以得到的選擇,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

留下小魚——效用最大化

潘天群老師在《博弈思維》一書中對“留下小魚”做了精辟的解釋,在小學課本上我們曾學過漁夫與金魚的故事,在潘老師的故事中,主人公照樣是那個漁夫,隻不過金魚換成了小魚。

本來漁夫一家是可以靠著漁夫打上來的那條會說話的金魚過上富裕的生活的,但因為漁婆的貪得無厭,他們最後什麼也沒得到。為了維持生計,漁夫照樣像從前一樣起早貪黑地在海邊默默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