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增大固然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但規模效應和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有關,如果盲目擴大規模可能會造成“規模負效應”也叫“規模不經濟”。
比如某大型鋼鐵企業收購了比其規模小實例弱的另一家鋼鐵企業,由於企業文化難以融合,內部管理機製不能落實到位等等,該規模不但無法帶來原計劃的盈利,甚至對企業發展構成了阻力。這樣的規模擴大就產生了“規模不經濟”。
另外,一家風險承擔能力有限的小企業,如果因規模擴大而無法抵禦與之相對應的風險,則破產在即。
中國的企業規模與國際水平相比偏小,或者香港的企業規模與日本的平均水平相比偏小,但這並非意味著企業效率一定偏低。企業的規模在更大程度上與企業所能承擔的風險規模成正比。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企業要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自身的風險承受力,使企業規模與自身發展相適應。隻有達到規模平衡,企業才能穩步發展,並逐漸壯大。最後需要指出,擴大規模並非企業發展的唯一途徑,高新技術的應用,同樣能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依靠科技進步,不斷開發適銷對路、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新產品,也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突出特長,展示才華——比較優勢
上高中時學校有一位姓秦的數學老師。秦老師數學教的那叫一個棒,在我看到他第一眼的時候,身邊的學姐就告訴我,這位秦老師已連續三屆作為河北省重點高中的教師代表參加全國高中教師的教研評比,並連獲國家獎勵。
一個老師課程教的好,沒什麼可奇怪的,讓人奇怪的是他的傳奇經曆。聽說他從小到大一直是個數學才子,但在高中卻總成績平平,隻是數學一直都是滿分,按秦老師同學的說法,在記憶中秦老師所有的數學考試都是滿分,三年高中,數學狀元一直被他包攬,把其他的數學尖子生鬱悶的要死。當時學校裏的老師和同學都知道這個人。
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數學天賦的人,卻有著孔乙己般的高考路程,第一年參加高考,秦老師的數學理所當然的拿了滿分,但與錄取分數線無緣,即便連最低的師專分數也不夠。
第二年秦老師又參加了高考,除了數學依然以滿分得冠外,總成績又給了他一個名落孫山的打擊。
哪知秦老師心理素質還不錯,屢敗屢戰,居然又來學校複讀備考。可是高考成績揭曉後,前兩年的結局再次上演,如果再複讀,秦老師都夠的上超級大師哥級別了。已經讀了五年高中,依然沒有前進一步。左右為難之際,本市師專的副校長親自登門,要看看這位連考連敗,而數學成績三連冠的秦同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位副校長和秦老師做了長時間的談話,並讓他現場答了一份數學試卷,得分當然是滿分。這位校長扔下一句話就走了,“如果還願意讀書,我校數學係決定破格錄取你為本係學生。”
就這樣秦老師的前途有了一線轉機。三年數學專科的在讀時間,他屢次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中以遙遙領先的成績拿到一等獎。剛一畢業,秦老師原來就讀的高中母校就趕緊把這位數學天才請回學校,問他是否願意站在講台上與他心愛的數學終生為伴。
強將手下無弱兵,就這樣,秦老師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數學人才,接連不斷的把他的學生送入全國各大重點院校的數學係。
人們都說按當年秦老師的高考成績,他隻能回家在田間地頭除草灌苗,隻是由於他的特長優勢有了用武之地,才屢出成績。其實,秦老師是因為發揮了他的比較優勢才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學子。
比較優勢指的是,生產一種物品機會成本較少的生產者在這種物品中占有難以替代的優勢。
在經濟學領域,比較優勢是在兩種或多種情況之下,選擇一種能夠達成利益最優化的方式進行商業活動,以最有利的條件,贏得最大的勝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個國家經濟發展也是如此,有其擅長與非擅長之分。以兩個國家為例,對於處於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而且都得到了益處。
“兩利取重,兩害取輕”,這樣國家就可以把風險規避到最小程度,然後通過交換各取所需,同樣達到利益雙贏。
就我國的經濟階段而言,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短缺,應該在合理利用各地資源的基礎上,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並在一定時期內力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跨向知識密集型產業。
另外,在地方創業也要以突出優勢,規避劣勢為基準,如寧夏有以枸杞子為特產的資源優勢。
新疆有以葡萄幹等為特產的資源優勢。再比如茅台酒就是利用了本地特有的原料資源優勢,致使茅台這一品牌久經商戰銷量依舊。
同樣商家們在投資時,一定要了解準投資目標的市場動向,並根據調查了解做相關的市場預測,如果覺得該商品有市場,那就要看,自己是否熟悉並能深入掌控與該商品相關的必要信息。力爭給自己的投資找到個人優勢和市場優勢的最佳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