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用經濟學的頭腦想問題(2)(3 / 3)

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現代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精英者的時代。超級巨星和新興專業的頂尖人物可以獲得天文數字般的薪金,並且依然還在不斷上漲。電影導演史蒂芬·斯匹爾伯格在1994年賺進了165億美元,而眾多同樣擁有才華的電影導演,往往隻能賺到極小的一部分酬勞。

一個成熟的市場往往被市場占有率第一、第二的企業所主宰,大多數公司都是朝不保夕,一不小心就會被淘汰出局。

譬如美國汽車市場,通用和福特雙雄並立,穩定的業績和利潤保證使之不必過於擔心生存問題。而排名第三的克萊斯勒一直在生死線上掙紮,雖然能幹的艾科卡曾一度給這個公司帶來過輝煌,但終究還是“人算不如天算”,幾經沉浮之後,終於被奔馳收購。

在“贏家通吃”的經濟大潮中,遊戲規則往往都是贏家所製定的。

微軟在互聯網時代的壟斷地位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有很多軟件開發商聲稱自己的產品在性能上超過了微軟的產品,這也許是真的(至少在某些領域和某些環節是這樣),但人們還是普遍采用微軟產品。電子信息業因為行業較新,許多產品規格尚未標準化。誰能建立標準規格或者跟對了贏家的規格,誰就是“馬太效應”的獲利者。

在市場上,如果一個企業有能力將自己的產品標準化,並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時,該產品的價值就越高,而且使用的人也越多。市場上主流產品的使用價值已大大越過它的物質表現,在許多方麵是生產這種產品的人想不到的,這樣,即使價格再高也有人願意買。

所以,要想脫穎而出,必須順應馬太效應,找到成功的正確道路。經營的要訣、經驗多如牛毛,你不可能都記在心中。你隻要記住“領先”這個要訣就行了。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並不遵從公平原則。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想要事事領先一步,就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使自己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要敢於直麵“贏家通吃”這一現實,不斷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努力促使自己成長,相信總有一天會成為所在領域的NO1。

規模擴大了,效益更差了——規模效應

大文學家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有這樣一句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描寫的是赤壁之戰中的周公瑾。此外,其中還有一句話寫的更加大氣從容“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人們看到這首詞,往往會想起三國時那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赤壁之戰。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敗袁紹,北方基本統一。於是自今河南南陽一帶揮師南下,計劃先滅劉表,然後再沿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

當年九月,曹操攻占新野,收編劉表殘餘部眾。然後率精兵八十萬大舉推進長江。

兵敗求生的劉備,派諸葛亮親赴江東,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將,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

同年十一月,兩軍對壘於赤壁。孫劉聯軍巧借火攻使曹軍大敗。曹軍遂率部北退,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此戰之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逐漸形成。赤壁之戰,是曆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那麼曹軍浩浩蕩蕩幾十萬,為何敗給了孫劉的五萬聯軍呢?原來這其中有個規模效應問題。

現如今科技發達了,戰爭也趨向現代化,這種人數比例的規模戰爭早已過時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繁榮,規模效應在經濟領域的作用卻日益凸顯。

經濟學中的規模效應就是說企業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在生產規模擴大後,變動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單位產品成本就會下降,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就會上升。

自2008年10月1日起,中國網通從股市上退出。當10月6日開盤後,人們注意到,中國網通真的已經摘牌了。

中國聯通兼並中國網通之後,規模擴大了,其通訊範圍也隨之擴大了,覆蓋率較先前更廣。如此一來,聯通的效益增加了,實例更強了。

生產規模的擴大之所以能使企業銷售利潤得到提高,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很多大的機器設備具有不可分割性,隻有在較大的生產規模下才能得到使用,所以,擴大規模有利於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第二,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後,有利於細化企業內部分工,使企業的生產專業性增強。

第三,擴大企業規模,有利於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同時企業在生產要素的購買和產品的銷售方麵也會擁有更多優勢。

據統計,當風險來臨時,企業的“死亡率”與企業的規模成反比,大企業可以在長期的“不景氣”階段靠收縮規模而生存下來,而小企業則沒有這樣的收縮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