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用經濟學的頭腦想問題(2)(2 / 3)

也許效益下滑隻是個偶然,總之和銷售無關。這樣使用這一數據表麵看來沒問題,但不久之後,當企業銷售量大幅遞減,你再試圖把控會為時晚矣,企業的頹勢將很難逆轉。

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老總,就會從另外一麵去看待這一數據,你會注意到,雖然表麵看起來我們的銷量很好,已經獲得了99%的客戶認同,但還有1%的客戶不認同我們的產品,這個微小的銷售漏洞也許正是企業效益下滑的原因,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導致更大的甚至不可挽回的損失。

於是你開始查找產品存在的缺陷,服務存在的弊端,力求爭取另外1%的客戶。這樣去做,也許當時未必見效,但從長久來看,必定能夠把企業做大做強。

對待同一數據的兩種不同態度,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第一種隻是從表麵入手,忽略了經濟學中蝴蝶效應的巨大後期作用。第二種恰恰體現了從微小細節入手,及時防範,以免銷售量隨1%的不認同者下滑。這一做法是對蝴蝶效應理解到位運用到到位的充分體現。

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競爭也日益凸顯,商家們能否找到一塊屬於自己的生存發展之地,僅憑吃苦和毅力是不足夠的,真正要拚的是智慧,蝴蝶效應靈活的運用,經濟規律的了解學習在當今經濟發展大潮中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馬太效應

《聖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主人將要遠行到國外去,臨走之前,將仆人們叫到一起,把財產委托他們保管。主人根據每個人的才幹,給了第一個仆人五個塔倫特(注:古羅馬貨幣單位),給第二個仆人兩個塔倫特,給第三個仆人一個塔倫特。

拿到五個塔倫特的仆人把它用於經商,並且賺到了五個塔倫特。同樣,拿到兩個塔倫特的仆人也賺到了兩個塔倫特。

但是拿到一個塔倫特的仆人卻把主人的錢埋到了土裏。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主人回來與他們算帳。

拿到五個塔倫特的仆人,帶著另外五個塔倫來到主人麵前,說:“主人,你交給我五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了五個。”

“做得好!你是一個對很多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同樣,拿到兩個塔倫特的仆人,帶著另外兩個塔倫特來了,他說:“主人,你交給我兩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了兩個。”

主人說:“做得好!你是一個對一些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很多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最後,拿到一個塔倫特的仆人來了,他說:“主人,我知道你想成為一個強人,收獲沒有播種的土地,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我很害怕,於是把錢埋在了地下。看那裏,那兒埋著你的錢。”

主人斥責他說:“又懶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獲沒有播種的土地,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那麼你就應該把錢存在銀行家那裏,讓我回來時能連本帶利地還給我。”

然後他轉身對其他仆人說:“奪下他的一個塔倫特,交給那個賺了五個塔倫特的人。”

“可是他已經擁有十個塔倫特了。”“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這個故事出於《新約·馬太福音》,它的寓意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上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首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指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方麵)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這一原理關係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句話:“對已經富有的人還要給予,使之錦上添花;而對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強行奪走。”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在經濟資源分配上,“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十分明顯:窮人變得一無所有,富人卻享有更多資源——金錢、榮譽以及地位。

在經濟投資方麵也是如此:如果投資回報率相同,一個本錢比別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裏的大莊家可以興風作浪,而小額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資本雄厚的企業可以盡情使用各種營銷手段推廣自己的產品,而小企業隻能在夾縫裏生存。

“長袖善舞,多財善賈”。擁有的實力越強,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最終成為“贏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強大的實力和豐厚的本金,就意味著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也意味著擁有更加優勢的地位和更強大的潛力。

韋爾奇任通用電氣總裁不久就提出了著名的“NO1orNO2”戰略,就是說任何一個領域隻有位居第一或第二位的企業才有實力麵對殘酷的競爭,贏得巨額利潤。

一名在商業谘詢機構擔任顧問的教授,其職位比另一位同事高了兩級,但他得到的報酬卻是該同事的10倍。他坦言道:“難道我真的比他能幹10倍嗎?當然不是。這就是贏家通吃的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