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陽陽不情願的拿起第三個蘋果,撅著小嘴慢慢的啃著。到了最後,陽陽終於一口也吃不下了,他悄悄的把多半個蘋果扔到院子裏的大棗樹下用葉子蓋起來,之後才放心的進屋。
陽陽不是愛吃蘋果嗎,怎麼最後卻把蘋果扔掉了?你一定會說,那麼小的孩子,即使再愛吃也有個飽,吃飽了當然吃不下了。
的確,陽陽是因為吃飽了才吃不下。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人們最常聽到的就是有人開始很餓,一下子吃了七個燒餅,當再試圖吃第八個時已經飽了,於是開始後悔還不如隻吃第八個呢。這是一種邊際作用,在經濟學中叫做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是指投入者在逐次增加1個單位投入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邊際”指新增,邊際效應通俗來說是指新增數量的作用,那麼這種新增數量到底起到何種作用,它的作用是增減不定的還是均衡固定的呢?
我們來看看陽陽吃蘋果的例子,陽陽吃第一個蘋果時生怕別人搶了去,但吃到第二個時已經飽了,吃到第三個時不得不悄悄扔掉。可見,每增加一個蘋果,它的效用就遞減一層。
如果姥姥再勸陽陽吃第四個蘋果,估計小陽陽就該發脾氣了。在吃燒餅的故事中,隨著燒餅數量的增加,燒餅的效用和蘋果一樣,也是在逐層遞減。
在經濟學中,邊際效用在應用的過程中,也有一個遞減的作用,叫做邊際效應遞減。
邊際效應遞減是指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
換言之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倒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一直持續下去,遞增速度會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
邊際效應遞減引起邊際貢獻遞減,如果消費者逐次增加1個單位消費品,這個消費品帶來的單位效用卻是不斷減少的。
既然邊際效應遞減可以達到峰值,隨著其數量的增加,還可能向副效應轉換,同樣的單位產品遞增之後效應如此不相同,那麼我們可不可以不去遞增?
經濟學的問題可能讓人覺得有點兒難以回答,我們先來回答另一個問題,對於“過猶不及”這個成語,想來每個人都很熟悉,那我們是要“過”還是要其中的“不及”呢?你心裏的最好結果是什麼?一定不是“過”,也一定不是“不及”,“過”和“不及”,都是我們被迫無奈的選擇,我們要的是最好。
同理,對於邊際遞減效應也是一樣,如果你要最好的結果,單位產品的遞增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隻是要把握好一個“度”字。邊際效應延伸到一定峰值就開始逆轉。商家們在增加單位投入之前,要先進行計算,算出它的峰值和到達峰值的投入量,然後合理投入。這樣就像吃燒餅的人既能吃飽又不吃撐一樣,恰到好處。
與邊際遞減效應相對的是邊際遞增效應。比如有兩個羽絨服翻新店,房租和手工費一樣,第一家位置較好,第二家相對來說位置一般。每當有客人去第二家店時,第二家店主在給顧客翻新完後,就會告訴客人,凡在本店翻新過羽絨服的顧客,三個月內可以免費為其洗兩次衣服。這樣一來,雖然第二家店的位置略差一些,但生意卻出奇的好。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這就是一種邊際遞增效應。
邊際遞增效應是指,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增的。
比如前麵提到的兩個羽絨服洗衣店,第二家之所以生意好,是因為其增加了一個服務投入,即“三個月內可以免費為其洗兩次衣服”。這一投入的增加,使得小店的收入也隨之增加。
邊際效用遞增也不是無限度的,比如那家羽絨服翻新店,如果在承諾給顧客免費洗兩次衣服的同時,再承諾免費整燙兩次衣服,那麼它的顧客就可能還會成倍的增加;如果在此基礎上,這家店進一步承諾除了上述兩個優惠條件之外,一年後還可以免費為顧客再次翻新,想必顧客就會從四麵八方蜂擁而至;如果這家店繼續承諾,除以上三個優惠條件之外,還可以免費贈送羽絨坎肩一個,想必這家店不久之後就會關門。因為每贈送一次服務,他就必須為他的服務多支付一次成本,當服務不斷的遞增下去,他的成本也將不斷的遞增下去,所以最後必然“關門大吉”。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邊際效應遞增也有它的最高峰值,我們不可以靠無限度的增加單位投入來增加收益。人們在運用邊際遞增效應時,也不妨先算一下它的最高峰值,凡事不是求個熱鬧,而是達到最好。
中國人走了幾千年的小農經濟之路,終於打開心門自我發展。很多企業和行業已經成熟,但也有很多企業和行業正在成長,恰到好處的運用經濟原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思考過程。也是我國經濟走向成熟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