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用經濟學的頭腦想問題(1)(1 / 3)

把才智化為財富的必由之路

擁有智慧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實用可行的原理教你用智慧創造財富。

成就財富與成功的品質——信用

摩根家族創造了美國的商業帝國傳奇,而各大商業院校的課堂上“伊特納火災保險賠付”也已成為經典案例。

1835年,摩根先生接手一家名叫“伊特納火災”的小保險公司,成為這家公司的大股東。

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在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發生了火災,按照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完全付清賠償金,但如果這樣,保險公司就會破產。

其他股東們一個個驚慌失措,紛紛提出退股。人無信不可行,商無信不可成。經過再三斟酌,摩根先生認為自己的信譽比金錢更重要。於是他變賣了自己的全部家當,並四處借錢,以低價收購了要求退出的所有股份。並將賠金全額賠付給了投保的客戶。一時間,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由一個毫無名氣的小公司變的聲名鵲起,幾乎盡人皆知。

摩根先生雖然成為保險公司的所有者,但卻身無分文,公司麵臨破產。情急之下他告訴客戶,凡是再到該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保險金成倍加收。出乎意料的是,該公司的客戶不但不減少,反而成百倍的增加。

很多人覺得,比起那些有名的大保險公司,伊特納公司是最講信譽的,這一點使它倍受客戶歡迎。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也一躍成為美國最為強盛的頂級公司。摩根先生也成了後來主宰美國華爾街的J.P·摩根的祖父,使摩根家族成為美國億萬富翁家族。

摩根家族之所以能夠崛起,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在負債累累瀕臨倒閉時,之所以能夠重生並發展壯大,摩根先生的“信用”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信用指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的信任。這是對信用的最基本定義,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信用都離不開這一定義。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講誠信自然是我們的美德。但在商業經營上講信用除了美德這一美譽之外,還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利益收獲。

“誠信興商”早已為商界所熟知。很多商戶都是靠著誠信打造自己的形象,拓寬自己的銷路。

東北地區盛產土豆,這裏的土豆每年都會被提前訂貨,一些薯條加工公司甚至需要超大批量的土豆作為原料。有一年,由於受自然災害影響,當地土豆減產,而且質量也比往年下降。一個姓餘的土豆批發商,把實情告知了與其簽合同的公司,並承諾支付賠款,承擔所有損失。那一年,該商戶賠到家徒四壁的程度。可比克薯條公司聽說這件事之後,主動訂貨上門。從此這位姓餘的商戶可謂“年年有餘”,賺利頗豐。

如今,“誠信興商”的理念也已被上升到標準化經營、規範化管理的層麵。商業信用逐漸形成一種體係,成為打造企業品牌、提升企業形象的科學依據。誠信是商業經營之本,是維係和諧商業環境的首要前提,是商品交易各方約定俗成的道德準則。經商講誠信也會為企業擴大經營範圍和品牌推廣提供更多的機會。

誠信是無形的力量,更是無形的財富。除了“誠信興商”的信用角度,經濟學角度的信用還包括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他們大多產生於貨幣借貸和商品交易中的賒銷或預付之中。比如國家信用、銀行信用、消費信用等等。這些信用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不可忽視的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民無信而不立,信用其實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一種個人或團體能力,也是一種經濟活動。隻有講信用的商家才會長久的贏得客戶贏得市場,才會在經濟大潮的風雲變幻中立於長盛不衰之地。

前幾年,假冒產品泛濫,假煙假酒充斥著市場。震驚全國的蘇丹紅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想一想還讓人心有餘悸。這些假商品的生產商家,隻顧眼前的蠅頭小利,不顧自己的商業信用,最終的結果無疑是下馬跨台,他們將永遠沒有重生的機會。

隨著國家經濟政策的進一步規範和商家經營素質的提高,市場上假貨越來越少,誠信經商已經成了商家們極為看重的一個市場切入點。

步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麵向世界,信用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經營之道。

無論是個人還是商家,無論是街頭小販還是跨國企業,誰堅持誠信誰就贏得了市場,誰信守承諾誰就擁有了發展機遇,在新的經濟形勢下,信用將為你鋪就財富之路。

蘋果到底怎麼吃——邊際效應

8歲的陽陽愛吃蘋果,每次去姥姥家,都吵著要蘋果吃,姥姥沒有存蘋果的習慣,總是現吃現買,每次陽陽去了,不是剩個小蘋果就是恰好沒有了。

上星期六,陽陽打電話告訴姥姥周日要和媽媽一起過去玩。姥姥一聽可樂壞了,以前總不知道孩子啥時來,孩子吃個蘋果也沒有,又不是啥稀罕物,這次可得給孩子多買點兒備著。

第二天,陽陽一進門,姥姥就拿出早已洗好的又大又紅的蘋果招待陽陽。陽陽可高興了,拿過來就吃,生怕有誰搶了去。吃完一個,陽陽有些飽了,但還是經不住誘惑拿起了第二個,好不容易把第二個吃下去,姥姥卻說,“再吃一個吧,下次來就不一定趕得上有了,這蘋果又好看又好吃,姥姥是撿最好的給你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