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社會供需的總量進行測算和分析,就可以從總體上描述和把握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以及這種運行狀況之間的主要聯係。而且可以對社會再生產條件下的經濟循環過程和結果進行到位的描述。
同時,這種測算和分析也可以作為研究經濟發展,製定和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的基本依據。
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反映社會的總體供需狀況,而日常生活中某種商品的供需狀況,會形象的以其市場價格反映出來。
如果你是一個商家就需要具有敏銳的前瞻性和判斷力,假如預測到某種商品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可能,就要提前生產,以便在第一時間投放市場。
但如果你是一個普通消費者,而且並不迫切需要某種商品,最好不要在其價格的最高峰去購買,因為一旦某種可再生產商品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就會有大批商家連續生產,不久之後市場飽和,價格一定會降下來。
總之,聰明的商家和聰明的消費者要學會用智慧判斷供需,把握對自己最有力的時機。
雅浦島上的石頭——貨幣
在太平洋加羅林群島中有個雅浦島,島上沒有金屬,於是那裏的人們把石頭打製成圓形,以此作為交換媒介。
當地人跟這種圓形的石頭叫做費。奇怪的是當島上的居民完成某筆交易後,石頭竟然可以不用搬走。
曾經有一家人在某個盛產石頭的島上,采到了一塊碩大的費,但在把費運回雅浦島的中途遭遇風暴,最後隻好砍斷捆著費的纜繩,船上的人得救了,但費卻沉入海底,無法打撈。人們回到島上,都證明那家人得了一塊質地優良體積巨大的費。
自從那時,島上所有的人都承認,石頭落入海底是個意外,這塊費雖然躺在大洋底下一動未動,但它卻在岸上媒介了幾輩子的交易。
島上的統治者想修一條路,赤腳走慣了珊瑚小路的島民不願去修,無奈之下,統治者派人拿著一支筆,把每塊有價值的費都畫上一個黑色標記,並告訴島民們,凡是畫了標記的石頭都已經被政府征收。
這樣一來,島上的公路馬上就修好了。於是,當局又派人擦掉了費上的標記,並承諾這些擦掉標記的石頭已經按原來的所有權歸還島民。
在雅浦島上,這些平常的石頭做成固定形狀,何以有如此神奇的功力?現在告訴大家,這個故事的名字叫“石幣之島”。
知道了故事的名字,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一個與“石頭”和“費”截然不同的詞語,即“石幣”。故事中被叫做“費”的石頭,實際上是島上用來充當交換的媒介,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貨幣。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從貨幣的定義來看,貨幣是商品,而且是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這一特殊性也恰恰反映了貨幣的本質。
貨幣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交換剛剛出現的時候是沒有貨幣的。當時,人們需要的物品不多,想要哪樣物品,就可以用自己擁有的物品直接去換。比如一個人狩獵時捕獲了一隻狼,但他卻需要中草藥,而另一個人恰好擁有中草藥,他想獲得肉類食品,於是這兩個人直接交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人們需要的物品越來越多,物物交換的方法逐漸無法適應人們頻繁而大量的交換,於是人們不得不尋找一種物品做為大家所公認的交換媒介,就像雅浦島上被稱為“費”的石頭一樣,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
曆史上曾經有很多物品被作為貨幣使用,如法國人用獸皮,蒙古人用磚茶,,印度原始居民用杏仁等。我國古代也曾用貝殼作為貨幣。
經過長年的淘汰和選擇,在絕大多數社會裏,金屬逐漸取代了其他物品,作為交換中的固定媒介。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土多德認為,貨幣必須具有實質價值,這種價值由其金屬價值決定,貨幣的實體必須以貴金屬構成。這就是亞裏士多德樸素的金屬學說。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大量的金屬硬幣的重量和體積給人們增添了很多麻煩。而且在金屬貨幣的使用過程中,磨損的問題也不可避免。大量的黃金會在人們的手中,衣袋裏,甚至錢櫃中磨損掉。於是出現了紙幣。紙幣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它其實是金屬貨幣的象征符號。據調查,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宋朝年間我國的四川地區,這種紙幣在當時被人們稱做“交子”。
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種紙幣,紙幣的出現大大方便了人們的交換活動。薩繆爾森在其名著《經濟學》有關貨幣的章節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隻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可以看出,貨幣本身的問題實際上極其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