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廠房、機器設備、電子軟件配置,等,無論企業的產量如何變化,這些投入都是固定的,是不受產量影響的。可變成本是用於可變投入的成本,它隨著企業規模和產品產量的變化而變化。比如某企業要生產一萬塊錢的商品,就要購進八千塊錢的原料,當他想要生產兩萬塊錢的產品,在原料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他就必須投入一萬六千塊錢。除此之外,像燃料、工人工資等,都是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加上可變成本就是總的生產成本。
如果你是商家,低投入多盈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技術,減少消耗,這樣既提高了產量又降低了損耗,利潤自然也就增加了。
從不說謊的朋友——市場
我每天上班都會穿過康莊公園(北京大興區某公園),從公園的東門走向西門,一路上會看到好多拎著菜籃子的家庭主婦。不用想也知道,她們絕不是來公園鍛煉的。再往西走,就會聽到大大小小的吆喝聲,討價還價的爭吵聲。
其實公園的西麵是個早市,早市上有賣米麵的,賣蔬菜的,賣衣服的。
北京新發地是全國大型綜合批發基地,有農產品的批發,有五金貨架的批發,還有玩具飾品的批發等等。每天天還沒亮,大量的批發商就已經雲集於此,貨主想賣個好價錢,買主想買個好貨色。買主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經濟能力做出衡量和選擇,貨主們則根據自己的賺利大小,拿捏掂量著是否成交。
無論是小規模的早市還是大型批發基地,在全國各地到處都有。大的占地成百上萬平米,小的有時僅限於街邊路旁的空白場地。
無論是康莊公園旁的早市,還是新發地的綜合批發基地,在經濟學裏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那就是“市場”。
對於“市場”這個名字,沒有幾個人感到陌生,但市場是個做交易的地方,有人在那裏賺到錢,也有人在那裏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聰明的你一定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所在。
市場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不同的範圍。從狹義範圍來看,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
從廣義上說,市場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要或欲望,願意並能夠通過交換來滿足此種需要或欲望的全部顧客所構成的。
市場是商品經濟運行的載體或現實表現。
亞當·斯密曾在書中這樣評價市場:“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何種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由於寧願投資支持國內產業而不支持國外產業,他隻是盤算自己的安全;由於他管理產業的方式和目的在於使其生產物的價值達到最大限度,他所盤算的也隻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事情出於本意,就會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亞當·斯密的這段話,指出了市場最初的目的以及其客觀作用。市場雖然擺脫不了人們逐利的本性,但其對社會起著有益的作用。幾百年前,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先祖就已經指出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為人們進一步認識和研究市場奠定了基礎。
市場從古代沿傳至今,其意義也有所變化。古時候的市場,是人們對於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
時至今日,市場已經具備了兩種意義,其中一個仍然是指交換場所。如早市、晚市、綜合批發市場等。再如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等。
另一意義是指交易行為的總稱。市場一詞不再僅僅指具體場所,它還包括在此場所進行交易的行為。比如,圖書市場、玩具市場、古董市場等。現在,當人們談論到市場大小時,並不僅僅指占地場所的大小,還包括市場運作是否順利,消費行為是否活絡等。
我們每天進行著各種交換,談論著不同行業的各種情形,但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市場,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
我們將無法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寒冷時我們買不到衣服禦寒;饑餓時我們買不到食物充饑;讀書時我們也不知去哪裏買紙筆……我們的生活將無法正常進行。
其實,市場本身提供了一種機製,使得人們能夠相互交易。不管你是企業或者個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價格和利益的激勵始終引導著人們,使人們做出不同的選擇。
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中,人人都離不開交易,人人都離不開市場,隻要有需求有交換,市場就一定會繼續沿傳下去。
無論如何,市場離不開買賣二字,隻要你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買有方,賣有度,就一定能在市場交易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