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英國的一位議員格萊頓曾經說過,“在研究貨幣本質中受到欺騙的人,比談戀愛受欺騙的人還要多。”可見關於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但這並不影響貨幣在交換中的基本職能。
在交換過程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尺度是貨幣的基本職能之一,所謂“尺度”是一種衡量標準。經常聽人說:“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尺度”,這裏的尺度指的是人們所認同並願意執行的標準。貨幣的價值尺度也是如此,它是衡量某種商品價值量的標準,而這種價值量最終以價格的形式體現出來。簡單來說,也就是我們買一件商品要花多少錢。正是由於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
流通手段是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發展。隻有貨幣執行了流通手段之後,才使得商品的交換有了可能。試想一下,如果貨幣隻衡量了商品的價值,反映了商品的價格,但不在交換中流通,那麼以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就是虛談。
日常生活中,貨幣的職能無處不在,每一次交換都無一例外的體現著貨幣的兩種職能。
每個人都知道手裏的錢越多越好,金錢萬能論也早已不再新鮮。雖然紙幣本身沒有任何價值,但因為它有著貨幣不可缺少的兩種基本職能,所以備受追捧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本性。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成本
台灣的王永慶被稱為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頗受商界推崇。
20世紀50年代初,王永慶以其獨到的眼光看好塑膠業,準備在這一行投資。聽說此事,當地不少人嘲笑王永慶不知輕重,一個不知塑膠為何物的人,開辦塑膠廠肯定會一敗塗地!
其實,王永慶作出這個大膽的決定並不是心血來潮。台灣當地生產燒堿的廠礦很多,據調查,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製造PVC塑膠粉。王永慶以敏銳的觸覺判斷,利用這樣的條件投資塑膠工業,可以降低成本,這是個賺錢的大好時機。
1954年,王永慶著手創辦了台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建成投產之後,銷售問題立即凸顯。首批產品隻售出了20%。按照生意場上的常規,這叫供大於求。此時本應該減少生產。可王永慶卻一反常態,下令改進技術,提高產量!
這下子,連他當初爭取到的合夥人也不敢再跟著他冒險了,幾個股東紛紛退股。
凡事貴在堅持,也貴在眼光。王永慶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決定背水一戰。
他有自己的算盤,他相信自己的產品銷不出去是因為價格太高,並不是真的供過於求。要想順利出售產品,就要降低價格,那麼唯一的辦法是降低成本。於是,王永慶努力從成本上本上下功夫。
之後,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場,直接把一部分塑膠原料變為成品投放市場。經過不懈的努力,橡膠的成本終於降下來了,加工場的成品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事情的發展證明了王永慶的計算是正確的。
產品價格降低了,銷路自然打開了。兩筆投入雙雙獲利!從那以後,王永慶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他本人也被譽為商界投資之神。
王永慶轉敗為勝,並最終大獲盈利的事例的確很誘人,也許很多人會讚賞王永慶本人的遠見卓識。但如果你仔細揣摩,掌握其中玄機,也許你會成為第二個王永慶,甚至超越前人。
那麼玄機到底在哪裏?其實,隻有兩個字——成本。王永慶之所以敢於冒險,並不是迎難而上那麼簡單,個人意誌改變不了商業大局。他利用的是經營“成本”的經濟意義。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範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是把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的產品,以其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
通俗的說,成本就是生產要素的支出,也就是生產費用。比如一個礦泉水生產商生產一瓶礦泉水,人工開支是三毛錢,從礦泉水的最初原料到加工為成品,花費一毛錢,機器磨損是一毛錢,礦泉水的瓶裝容器是兩毛錢,標簽以及其它微小花費共計一毛錢,那麼這瓶礦泉水的總成本就是八毛錢。
礦泉水的市場售價如果低於八毛錢,生產商就是在低於成本銷售,肯定會賠錢,如果等於成本銷售,分毫的盈利都不會有。王永慶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利用了低成本這一大好條件。成本降低了,價格低下來,他的銷量提升了,公司當然會扭虧為盈。
在經濟學中,企業生產者一般也叫廠商,是指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任何生產者的目的都是盈利,並且實現利潤最大化,為此就要盡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以借此增加收益。
按照企業成本的特性來分,企業的生產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所謂固定成本,是企業用於固定投入的成本,它是一個定值,不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