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價值反映了事物對於人類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大千世界裏各種事物以千姿百態的使用價值為人們所喜愛,構成了人們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內容,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這些事物的使用價值。
洛陽紙貴——供給和需求
左思是西晉太康年間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在《晉書·文苑·左思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小,左思的父親就看不起他,經常對別人說生了這個兒子很後悔。
甚至左思成年後,他父親還對朋友們說:“左思已經成年了,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候”。受到這種鄙視,左思很不甘心,於是開始發憤學習。經過長期的學習和準備,依據事實和曆史的發展,他寫了一部《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其水平大大超越前人,比漢朝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更加被人認可。在京城洛陽,人們競相傳抄,市麵上的紙張一下子就貴了幾倍。原來每刀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了兩倍甚至三倍,一時間洛陽紙貴。盡管如此,洛陽的紙張還是銷售一空。
為什麼會出現洛陽紙貴呢?因為當時在洛陽,人們競相傳抄《三都賦》,使紙的需求倍增,而紙的供給卻跟不上需求,這樣就使紙的價格不斷上漲。其實,這裏牽涉到了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供給和供需。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中的左右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有句至理名言:“你可以將一隻鸚鵡訓練成經濟學家,因為它所需要學習的隻有兩個詞:供給與需求。”
供給指的是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商品的數量。這裏所說的供給指有效供給,它必須滿足生產者有出售的願望和供應的能力這兩個基本條件。
需求指的是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在消費者有效需求的前提下,它包括兩個條件:消費者有欲望的購買和有能力的購買。
一巴掌拍不響隻有供沒有需是不行的同樣,隻有需沒有供也不行,在價值規律和市場經濟的作用下,供給和需求呈現出三方麵的關係。
當供需平衡時,市場價格是正常價格。比如市場上對大白菜的需求恰好是五千噸,而菜農的白菜儲量也恰好是五千噸,這就是一種供需平衡,這時的白菜價格是與其價值相符的,是正常價格。
當供過於求時,市場價格低於正常價格。河北有個西紅柿種植基地,當地靠西紅柿發家的人很多。但在2006年的西紅柿旺產季節,路邊的水溝裏,田間地頭的垃圾堆旁,西紅柿幾乎堆成了小山。
這些西紅柿都又紅又大,看不出哪裏不好,他們不是被暫時放在那裏,而是隻能被扔在那裏當做下一年的肥料。因為市場上的西紅柿實在是太多了,由於供大於求,市場價格低於正常價格,菜農們連本錢都收不回。
供大於求時會出現價格下降,但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就會高於正常價格。
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寫到: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係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供不應求使北京的白菜在浙江賣的很好,而福建的蘆薈則會在北京賣出好價錢。正如洛陽紙貴一樣,市場上供不應求的貨品當然價格上漲了。
有時,供需的變化會受到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當甲型流感肆虐的時候,全國各地藥店的消毒液、藥用口罩、板藍根、以及蓮花清瘟膠囊等的價格都上升了,甚至一些洗手液,室內清潔劑等日用品也成了消費者的搶購對象。這主要是因為甲型流感病毒造成了消費者對這些物品需求的劇增。
中東戰爭爆發,美國的汽油價格就會上升,這一現象反映了供給與需求對市場的作用。無論何時,供給和需求的作用都是通過價格來反映的。需求越大,供給不足,價格就越高;需求越小,供給過量,價格就越低。
另外,把需求和供給的範圍擴展到社會化的宏觀層次,就產生了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
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定時期內可以提供給社會的商品和勞務總量,它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和進口的商品和勞務總值。
社會總需求是指一定時期內通過各種渠道形成的對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力,包括國內支付力和國外支付力。
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會使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領域達到相對平衡的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