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讓你愛上經濟學(1)(3 / 3)

因為其可愛的形象以及稀缺性,大熊貓被稱為我國的國寶。我國以大熊貓合作繁殖的做法,向外國租借大熊貓,借期通常為10年,接收國向中國支付1000多萬美元,平均每隻熊貓每年的租金是50多萬美元。

大熊貓之所以被譽為我國的國寶,一直充當著親善大使和創彙大戶,原因之一就在於大熊貓是稀缺的。如果每個國家都有大熊貓,絕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價值。

我們之所以學習經濟學,就是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如果我們使用的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經濟學就不會產生。

通常所說的資源稀缺性,是指相對稀缺,即相對於人們現時的或潛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因此社會經濟活動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

其實資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鑽石等;有些是衍生的,如隨著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越來越少,住房問題也日益凸顯;還有些是人為製造的,如聰明的商家們利用稀缺性原理,為一些產品定製限量版與珍藏版。這是他們慣用的伎倆,他們會告訴顧客某種商品供應緊張,數量有限。又或者,他們會采用限期優惠的策略,對某種優惠或商品加以時間上的限製,使得顧客不得不馬上做決定。

總體看來,資源的有限性與人們無限需要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而且資源的有限性、人們需要的無限性、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已成為當今世界一個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實。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是一個股票投資人,你可以買入稀缺商品的股份,當股市動蕩時,這些一般不會受影響,長期性收益很高。

如果你是一位商人,而你經營的商品又很泛泛,那你可以利用商品的稀缺性原理來吊足消費者的胃口,賺足你的口袋。

如果你是個普通消費者,你就要多加小心了,不要掉進商家巧安排的商業陷阱裏麵。總之,隻要我們掌握了稀缺性的經濟原理,就可以應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麵麵,你將變得更精明,也更強大。

你的錢買到的是什麼——商品

阿三是個鐵匠,擅打鋤頭和鐵耙。有一天阿四從地裏收稻穀回來,經過阿三家門口,看到阿三打的鋤頭很不錯,就提出用一代稻穀換阿三一把鋤頭,阿三家恰好需要稻穀,就高興的同意了,於是,兩個人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

之後,阿三把稻穀碾成米,蒸成可口的米飯端上飯桌。阿四則用換得的鋤頭鋤地。

其實,在不自覺的交換關係中,阿三的鋤頭和阿四的稻穀都已經成為商品。阿三的一把鋤頭的價值等同於阿四的一袋稻穀的價值。

現在人們的交易方式再也不是鋤頭換稻穀了,隻要身上帶著錢就可以在小攤或商場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但與這裏的鋤頭和稻穀一樣,我們買到的任何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商品。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並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

會做買賣,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之一。從遠古時代的物物交換到貨幣的出現,從漢唐盛世的絲綢之路到“大航海”時代,人類的發展從未離開過商品交換。從某種意義上說,商品交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隻有通過交換環節才能體現其價值。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由於社會分工不同,也就產生了商品交換。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購買他人的商品,來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社會上的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通過交換獲得別人的勞動成果,所以商品交換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商品交換體現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這兩個重要因素。

簡單的說,使用價值就是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阿三把稻穀碾成米蒸成飯來充饑,這是稻穀的使用價值,阿四用鋤頭來鋤地,這是鋤頭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它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也是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的另外一個基本屬性。

比如空氣、陽光等自然物,以及不以交換為目的的勞動產品,像種稻為充饑,養豬為過年等小農經濟下的勞動產品,都隻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我們之所以要購買某種物品,是因為這種商品具有某種使用價值。

一般情況下,商品價格是其價值的反應。通常,買到中意的物品所花的錢數就是商品價值的基本反映。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有時受很多因素影響,但價值是最初決定價格的基本前提。

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的統一性體現在: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離不開價值,它的價值也離不開使用價值,兩者是相互依存並統一於商品中的。商品的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如果一個物品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人購買,也不能用來交換,更不會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