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組人員不知道莊園的名字,也不知道距自己出發的地方有多遠,他們隻被告知跟著向導走。第二組人員知道去哪個莊園,也知道有10公裏遠,但是路邊沒有路程牌,他們隻能憑經驗判斷自己走了多遠,距目的地還有多遠。第三組人員最幸運,他們知道莊園的名字,也知道那個莊園離出發地有10公裏遠,並且路邊有路程牌,隻要看路程牌就知道自己離那個莊園有多遠。
結果出現怎樣的狀況呢?
第一組人員剛走出兩三公裏,就有人開始叫苦,走到一半時,有些人幾乎開始憤怒了,他們大聲地抱怨:為什麼要大家走這麼遠?什麼時候才能走到?有的人甚至坐在路邊,用行動表示抗議。最後,人們情緒低落,隊伍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第二組人員走了一半,有人就開始叫苦。很多人都想知道他們已經走了多遠,經驗豐富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當他們走了四分之三的路程時,大家的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他們感覺前麵還有很漫長的路,當有人說“快到了”時,大家又振奮起來。
第三組人員一邊走,一邊哼著小曲。每看到一個裏程碑時,他們就知道自己離目的地近了一段。他們的情緒一直很高漲,當他們走了七八公裏時,有些人確實感到累了,但是他們沒有叫苦,因為他們知道還有兩三公裏就到了,勝利就在前方,於是他們繼續有說有笑地往前走。在快到目的地時,大家居然情緒高漲起來,反而加快了速度。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我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目標被劃分為多個小目標時,我們就可以不斷地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進行對照,從而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還需做怎樣的努力。這樣,我們就會自覺地克服困難,努力實現目標。
在企業中,管理者是團隊的領頭羊,主要任務是統一全體成員的意見和行動,並為大家確立目標,提供行動的方向。如果管理者善於製定明確的目標,並把大目標化分為多個小目標,讓每個員工都負責完成相應的目標,那麼,每個員工都能在目標的激勵下,迸發出強烈的工作熱情,最終實現團隊的大目標。
很多時候,員工之所以感到茫然,感到沒有奔頭,其實往往是因為沒有方向感和目標感。因此,作為管理者,必須給員工方向感和目標感。怎樣才能給員工方向感呢?那就是把團隊的大目標告訴員工,讓員工明白將要幹什麼;怎樣才能給員工目標感呢?那就是把團隊的大目標分解為多個小目標,讓每個員工都負責相應的小目標,讓他們知道該做什麼。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員工就不會輕易迷茫了。
然而,有些管理者做到了第一步,卻忽視了第二步。他們讓員工明白團隊的大目標,卻沒有將大目標分解開來。員工隻知道公司要做什麼,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樣一來,員工就會被大目標嚇到,在執行中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畏難情結,最後引發心理學上所說的“目標恐懼症”,繼而使人產生中途放棄的念頭,這就叫“半途效應”。
關於半途效應,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952年7月4日清晨,34歲的費羅倫絲·柯德威克從加利福尼亞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跳入太平洋,開始向加州海岸遊去。如果她成功了,將是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女人。那天早晨,霧氣很大,海水冰冷,凍得費羅倫絲全身發麻。在遊了15個小時之後,她已經筋疲力盡,於是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隨行人員叫她不要放棄,說離加州海岸很近了,但是她放眼望去,除了看到濃霧,什麼也看不到。於是,她還是放棄了。當人們把她拉上船時,行駛沒多久,就達到了加州海岸。原來,當時她上船的地方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