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證券公司研究中心的段唯副總經理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大量的組織和協調工作,並對書中部分章節的構思與完成做出了貢獻;中山大學的劉正芳和研究中心的陳建寧都為本書付出了辛勤的工作,使這本論著得以這麼快與讀者見麵;廣州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山裕投資有限公司、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新經濟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熱情的協助。在此對他們表示感謝。
由於我們學識有限,書中難免存在諸多錯漏和不足,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著者
2002年12月於廣州
參考文獻
1.《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製度的指導意見》,中國證監會,2001年8月16日發布。
2.《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2001年6月12日發布。
3.《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2002年11月4日聯合發布。
4. 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5 。 李維安:《公司治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6. 梁能主編:《公司治理結構:中國的實踐與美國的經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 田誌龍:《經營者監督與激勵———公司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8. 吳敬璉:《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9. 吳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與中國企業改革》,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10 。 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1 。 蔡繼明、解樹江:《公司治理結構的國際比較》,載《南開經濟研究》,2000(2)。
12 。 陳湘永:《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的實證研究》,載《證券市場導報》,2000(4)。
13 。 陳曉、江東:《股權多元化、公司業績與行業競爭性》,載《經濟研究》,2000(8)。
14 。 郝繼倫:《國有股權不能流通負麵效應的經濟分析》,載《財經問題研究》,1999(2)。
15 。 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證分析》,載《經濟研究》,1998(5)。
16 。 何煉成、趙增耀:《資本市場規製與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以日、美、德為例》,載《南開經濟研究》,2000(11)。
17 。 黃運成:《產權控製模式和法人治理結構》,載《南開經濟研究》,1997(1)。
18 。 李新春:《中國的家族製度與企業組織》,載《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8年秋季卷。
19 。 李新春:《我國經理市場發育成長的特征和問題》,載《商業經濟與管理》,1997(4)。
20 。 劉偉:《公司(企業)法人產權與治理結構》,載《改革》,1994(4)。
21 。 劉小玄:《轉軌經濟中的企業主權模式》,載《經濟研究》,1997(7)。
22 。 羅仲偉、鄭江淮:《國有企業所有權控製結構的選擇與調整》,載《改革》,2000(5)。
23 。 陸民仁:《人是經濟升級的關鍵》,載《中國論壇》(台灣),1984(199)。
24 。 馬連福:《公司治理模式趨同化初探》,載《南開經濟研究》,2000(2)。
25 。 潘必勝:《鄉鎮企業中的家族經營問題》,載《中國農村觀察》,1998年(1)。
26 。 芮明傑、趙春明:《外部經理市場對國有企業發展的影響》,載《經濟科學》,1997(12)。
27 。 孫永祥、黃祖輝:《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績效》,載《經濟研究》,1999(12)。
28 。 孫早:《家族製與中國私營企業的成長》,載《山西財經大學學報》,1999(10)。
29 。 譚雪梅:《日、美、德公司股權結構的分析與啟示》,載《經濟文摘》,1997(4)。
30 。 楊瑞龍、周業安:《一個關於企業所有權安排的規範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論含義》,載《經濟研究》,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