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成功的家族企業的案例分析表明,家族式的股權結構和家族式經營比較適合於處於創業期的企業,但是如果企業要做大做強,必然麵臨著突破家族桎梏、在更大範圍內整合社會資源的轉變。天通股份和新希望的例子顯示,發行上市,引入公眾股股東,從而優化股權結構,是家族企業發展壯大的成功之路。

6. 針對我國企業目前不合理的股權結構,資本市場已經做出了本能的反應。資產重組、收購兼並、拍賣、增發、管理層收購、股權激勵等方式層出不窮,企業正以其獨有的方式試圖衝破原有股權結構的桎梏,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為其自身的發展謀求最大的空間和最高的效率。這些實踐為我國企業的股權優化在方式和途徑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除股權結構優化以外,獨立董事製度以及退市機製的推出,也為我國企業完善公司治理機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提供了新的手段,可能起到促進作用。

7. 對我國股票市場、公司接管市場、借貸市場、經理市場以及產品市場的分析顯示,我國的各個外部市場距離成熟的市場機製尚有較大的距離,難以在短期內逾越。對於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而言,從類德日模式一步逾越到英美模式、把外部監控機製作為主要的治理機製是不太現實的,而對外部監控機製要求並不太高的相對控股模式顯然是比英美模式更為適合的目標模式。

8. 實證分析顯示,由法人股股東相對持股是有利於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較為合理的股權結構安排。通過構建回歸模型,我們計算出了最優法人持股比例、最優股權集中度和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合理區間。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數據和模型的固有限製,計算結果的精確性尚待考證,但是由此可以得到的一個有益的啟示是: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之下,把上市公司的股份籌碼在一定程度上鎖定在民營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法人股東手中,將會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對公司業績的提高起積極的作用。此外,對於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對股權結構的安排會有不同的要求,相對控股模式相對來說更適合於競爭性行業,至於其他行業股權優化方案的設計應該視該行業的要素市場條件、行業政策和其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等因素而定。

9.《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出台標誌著國有股減持工作正式啟動,而其暫停則顯示了該工作的艱巨性與複雜性。新出台的《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放開了外資對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收購,預示著有關國有股減持以及股權多元化的各種途徑和工具將不斷出現突破和創新。本書法人最優持股比例等指標的計算給股權多元化方案的設計提供了參考。

此外,目前證券市場上出現的各種股權結構優化的實踐,應當在引導和規範的前提下加以鼓勵和推廣。

10 。 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並強調要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製,進一步探索公有製特別是國有製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製、技術和管理創新,並指出體製創新和科技創新是完成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一主線的“依靠”,而產權製度的創新正是體製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產力的繼續發展,以股權結構安排為基礎的公司治理機製隻有通過不斷的自我創新,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

附錄1 對國家股比例與勞動生產率關係的回歸分析

許小年和王燕(1997)所做的一個實證研究如下:

如果增加就業是政府舉辦企業的一個主要目標,則國有企業天生注定充斥冗員,這意味著其勞動生產率的低下。因此通過設計模型擬合勞動生產率與國家股比率之間的關係,即可從側麵驗證上述假設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現實。其回歸模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