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我國家族式企業的股權結構分析(2 / 3)

四、新希望上市後的股權結構狀況

1997年,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希望)在深圳上市。上市後,其股權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公司開始向股權多元化發展。

從新希望幾年來的股權結構狀況可以看出,國家並沒有擁有股份,因而新希望是一個標準的民營企業。新希望目前的境內法人持股都是發起人持有的股份,為10 002萬股,這一部分股份都是作為非流通股存在的,占有公司股份的絕大多數,而這些股份當中的絕大多數又是掌握在劉永好的手中,說明新希望仍是一個家族性的企業。在其股份中,境內上市的人民幣普通股,即可流通股為4 000萬,雖然不占主要地位,但也說明了公司正逐步走向股權多元化。從這幾年的股東變動狀況可以看出,股東持股逐步走向分散化,如希望集團持股比例從80%下降到57 。 15%。這種股權結構變化究竟對於公司經營業績有何影響呢?在股權進一步分散後,公司業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可見,新希望在深圳上市絕不僅僅是為了資金,更重要的是將部分資產社會化,引進社會監督機製,逐步實現從私營企業的家族管理向公眾公司的規範管理過渡。

企業高速擴張有利於激勵,但是首先企業不可能總是保持高速擴張,因而就需要尋找一種替代或者彌補這種職位激勵的新手段和方式,進一步完善其激勵機製。另一方麵,即使企業能夠保持高速增長,也會帶來監控的困難,帶來極高的交易費用。企業的內部監控、激勵機製可能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因而,為了完善企業的治理機製,需要發展企業的外部激勵機製。隨著新希望的上市,集團逐步走向股權多元化,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公司的外部監控機製會日益顯得重要起來,公眾持股有利於對企業進行外部監督。

五、述評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希望集團的幾個成功的經驗:

(1)在希望集團發展的初期,產權的劃分並不是很明晰,但是當時企業正處於創立後的高速發展中,因而產權並不能影響其發展。隨著希望集團的不斷發展壯大,劉氏兄弟意識到產權明晰的重要性,因而進行了產權的界定,這對於企業後來的高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集團不是開始於一位所有權者控製股權,而是四兄弟平等地聯合創業,因而在該企業的第一代領導集團中,並不存在所有權的競爭問題。與那種單一權威的家族企業相比,這有利於避免企業權力的過度集中和官僚化,有利於發揮四兄弟各自的聰明才智,對企業發展提出不同的見解,有利於保持企業的活力。進一步來說,這也有利於企業逐步走向股權的多元化,從而有利於企業向治理機製的現代化靠攏。

(2)在公司治理方麵,股東大會的成員在公司上市以前,主要就是劉氏兄弟,也就是家族資本控製著股東大會,但同時四兄弟擁有相同的股份,因而對公司的發展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個人之間必然也會相互監督,防止個人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在希望集團內部,劉氏家族的裙帶關係並不嚴重,劉氏兄弟的妻子都不參與集團決策,不參與董事會,剛開始還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後來紛紛辭職,工資變為津貼。同時針對家族企業上市前外部監控機製的弱化,希望集團主要采取監控—激勵的方法來對公司進行治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種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當然隨著企業發展速度的放慢,不可能每年提供那麼多的升遷、提拔機會,這必然會要求公司激勵機製的進一步完善,主要應該從治理結構入手,利用股權結構的逐步多元化,發展外部市場的監督機製。

(3)在家庭經營與現代企業製度的選擇中,希望集團較早做出了反應。1996年,在希望集團兩次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劉永好自己創建了新希望集團。之後,新希望集團相繼參股3家上市公司,並改製組建了一家上市公司———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希望集團由純粹家族式管理模式邁向了現代企業製度,並逐步走向股權多元化。

第三節 案例分析二:天通股份

國內第一家自然人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浙江天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600330)(以下簡稱天通股份)於2001年1月18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天通股份當日以28元開盤,報收於27 。 70元,從而宣告了中國股市新的億萬富翁的誕生。天通股份總股本15 298萬股,董事長潘廣通、總經理潘建清父子持股總數3 286萬股,占總股本的21 。 48%。公司股票上市後,父子倆的身價達到9億多元。總經理潘建清表示,此次上市改變了上市公司一向由國有股、法人股控股的曆史。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三個月後天通股份遞出的第一份年報頗為引人注目。雖然天通股份盤子小,總資產隻有3 。 85億,但2000年卻有5 019 。 77萬元淨利潤,大大超過其在招股說明書中對2000年的淨利潤預測。相比之下,天通股份的業績著實令人驚奇。下麵我們通過對天通股份發展曆程的回顧,分析其成功的內在原因。

一、曆史回顧

天通股份前身是海寧電子元件廠,成立於1984年11月,在國家無任何投資情況下,由潘氏父子籌資80萬元資金創建。鑒於當時的政策環境,海寧電子元件廠歸類為鄉鎮企業報批設立。

1993年,海寧市的皮革行業發展蓬勃,許多人都願意自己去創辦實業,如何留住人才成了企業最大的問題。而天通股份的前身也即海寧電子元件廠創業時的兩位骨幹,就是這個時候離開的,他們辦自己的公司去了。潘氏父子於是開始反思企業製度。

盡管海寧電子元件廠在1991年擴大注冊資金的時候,就已經讓企業的中層骨幹參資進來,但是由於政策所限,沒辦法融到更多資金。這實際上是潘氏進行公司股權優化的第一次努力,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融到企業所急需的資金。這也是家族企業之所以要進行股權優化的重要動力之一。

1993年,浙江省出台了《關於鄉村集體企業推行股份合作製的試行意見》,潘廣通立即找到郭店鎮政府,主動請纓進行股份製改造。同年8月,海寧電子元件廠進行了產權界定:鎮集體股430萬元,持有人為海寧市郭店鎮政府;法人股53 。 75萬元,持有人為海寧市郭店鎮水利農機管理站;企業集體股591 。 25萬元,由海寧市天通電子有限公司集體持有。另外個人出現金110萬元入股,由潘廣通等304名職工分別持有。公司注冊資金變更為1185萬元。海寧市郭店鎮政府於是成為第二大股東,持有36 。 29%的股份,而包括潘廣通在內的304名職工僅持有9 。 28%的股份。

這次股權變更後,天通股份充分享受了各種優惠政策,如由於拿到了“國家重點扶持高科技企業”的稱號,企業所得稅直接由33%改為按實際稅負15%,並且國產設備經批準可抵扣所得稅,對公司淨利潤的增長有較大影響。

這次所有製改造的另外一大特點就是實現了員工持股。對於家族企業而言,鼓勵員工持股是實現股權優化的一條重要途徑。潘氏父子的天通股份卻早就做到了這一點,其戰略遠見可見一斑。也正是從那時起,天通股份幾乎沒有錯失過一個專業人才,這在家族企業是一個非常罕見的現象。

現在天通股份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64人,其中高級職稱14人,中級職稱15人;擁有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下設新材料研究所、事業部研究室、境外研究機構及市場開發部等。潘建清說,天通股份近20項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重大項目和科研成果,幾乎都是自主開發出來的,使天通股份的技術始終站在行業前列。

1997年10月,海寧市計經委、海寧市體改委、海寧市鄉企局下發了《關於同意海寧市天通電子有限公司按公司法進行規範的批複》的聯合文件,天通股份按照《公司法》有關規定進行了股份製改造。

首先,天通股份召開了一次職工代表大會,根據大會決議,原企業集體股591 。 25萬股全部轉讓給全體職工,並將原有的優先股轉為普通股;將原公司個人股東潘廣通等10名股東轉為自然人股東,其餘個人股東經海寧市民政局批準組建為海寧市天通電子有限公司職工勞動保障基金協會,作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原郭店鎮集體股由郭店鎮資產經營公司持有。

規範後的天通股份由海寧市經濟發展投資公司、郭店鎮資產經營公司、郭店鎮水利農機管理站、海寧市天通電子有限公司職工勞動保障基金協會(以下簡稱職工勞保協會)等四家法人股股東和潘廣通等 10個自然人股東組成,注冊資金變更為3 979 。 79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除潘廣通外的其餘個人股東是通過職工勞保協會的主體形式持股的。

1997年12月,公司部分股東間進行了股權轉讓,轉讓價格均按出資金額進行轉讓,這次轉讓使自然人的股權超過了法人股,而這一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到了這個時候,企業的整個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央出台的政策對天通股份越來越有利。1998年11月,天通股份順利進行了增資擴股。同時將33名自然人由原通過職工勞保協會對公司持股,變更為對公司直接持股,職工勞保協會相應減持公司股份。變更後的公司由6家法人和潘廣通、潘建清及其他42名自然人股東組成,注冊資金變更為5 470 。 80萬元。12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同意變更設立浙江天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批複》,批準天通股份以1998年11月30日為基準日的淨資產11 298萬元按1∶1的比例折股,整體變更設立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總額為11 298萬元,每股麵值人民幣1元,共計11 298萬股。

這次股份製改造確立了天通股份自然人控股的股權結構,規範了其公司治理架構,為天通股份的上市打下了堅實的產權基礎。從天通股份後來的發展曆程來看,當時如果不改製的話,發展前景遠沒有目前明朗。天通股份能取得現時這樣的業績,跟它較早就徹底理順產權關係大有關聯。

二、上市發行

1999年2月,天通股份由有限公司變更成股份有限公司,注冊時考慮到員工持股會作為股份公司的股東持有股份這種方式缺乏法律依據,就將員工持股會持有的全部股份14 641 268股,轉讓給李明鎖等25名員工,此25名員工以股份公司的股權作為出資並吸收兩名自然人的現金出資共同組建成立海寧市天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員工持股會依法注銷,其持有的股份由天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承繼。

2000年12月26日,天通股份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網發行4 000萬股公眾股。2001年1月18日正式掛牌上市。

三、述評

我們可以看到,天通股份由潘氏親屬控股。董事長潘廣通持有1 688萬股;其子潘建清任副董事長、總經理,持有1 598萬股;其兒媳杜海利任總經辦副主任,持有136 。 2065萬股;其另一子潘建忠、女潘娟美亦在公司任職,分別持有182 。 8115萬股和206 。 1705萬股。以上合計持股3 811 。 1885萬股,占總股本的24 。 91%。此外,潘氏妻弟杜海儀也持有40 。 0957萬股,並任職於公司。除潘氏親屬外,監事張錦康及其女張曉紅合計持股275 。 1354萬股,財務中心資金管理部副經理張桂寶及其弟張敬民合計持有99 。 5086萬股。與王氏控股帝賢B相比,潘氏親屬持股比例倒也並不算高。

從嚴格意義上說,天通股份並非第一家私人控股的上市公司。隻不過此前的私人控股都采用私人注冊公司的名目出現,中間隔了層麵紗,二者的區別隻在於上市技巧不同,後一種更加隱蔽。

天通的成功上市說明,家族企業要做大,必須突破家族控股的桎梏。由家族式獨資企業到私人有限公司,再到公眾公司,是一條可行的發展路徑,而現在相當多的家族企業還隻走到第二個階段。

四、後家族企業

由於一直以來人們習慣於把家族企業與傳統個體戶的一些不規範行為連在一起,因此天通股份上市後許多人擔心私人控股會導致欺詐行為。但是天通股份的實踐證明,由自然人相對控股的上市公司。在規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同樣能夠發揮股東之間相互製衡的機製,父子同為股東也未必就能操縱股市。

在天通股份的董事會中,曾有董事會成員提議,董事長可以有兩票投票權,但是被潘廣通否定了。最後董事會9個席位中,除了潘氏父子二人之外,幾乎全部都是技術和管理出身。潘氏父子認為,在這個行業競爭對手很多,用人要有戰略眼光,逐步培養出一支出色的企業家隊伍;他們期望在天通股份上市之後,能夠逐步通過股權結構的改變淡化家族色彩,向完全的公眾公司轉變。這也就是從家族企業時代向後家族企業時代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