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分析(2 / 3)

實達電腦作為一家新興的國有企業,在創業的短短幾年內,發展如此迅速,必然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

1. 明晰的產權。

實達電腦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選擇了股份製。實達電腦創辦之初的原始資本為25萬元人民幣,其中的70%即17 。 5萬元為國有資本:發起人福建省富閩經濟發展總公司投入11 。 25萬元,占總股本的45%;發起人福建省電子計算機研究所投入6 。 25萬元,占總股本的25%;其餘30%即7 。 5萬元由16個年輕的知識分子個人投入。這就是實達電腦在創立時的原始股權結構。

為了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在1991年,實達電腦將3年所積累的資本公積金1萬元轉贈股本,加之此前股東持有部分股份發生轉讓,故股權調整為:福建省富閩經濟發展總公司持股41 。 04萬元,占總股本的54%,福州科技園建設發展總公司持股6 。 08萬元,占總股本的8%,上述國有法人股共計47 。 12萬元,占總股本的62%;內部職工股28 。 88萬元,占總股本的38%。

1992~1995年,實達電腦在股權結構方麵發生了較大變化。首先,在1994年,實達電腦依照國家體改委頒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意見》,先後進行了清產核資、公司章程修訂、資產評估與確認等規範化工作,在將公司曆年積累的公積金轉贈為資本後,實達電腦的注冊資本變更為5 000萬元。其中國有法人股3 487 。 7萬股,占總股本的69 。 75%;法人股1 337 。 3萬股,占總股本的26 。 75%;內部職工股為175萬股,占總股本的3 。5%。實達電腦也被福建省有關部門確認為規範化的股份有限公司。隨後,在1995年,福建省計算機外部設備廠將其經評估後可供折股的經營性資產4 500萬元,折合2 700萬股入股實達電腦,實現了實達電腦的增資擴股。同時,實達電腦股本在原5 000萬股基礎之上按1∶0 。 46的比例配股而成為7 300萬股。這樣實達電腦的總股本增至10 000萬股。其中國有法人股7 428萬股,占總股本的74 。 28%;法人股2 266 。 5萬股,占總股本的22 。 665%;內部職工股305 。 5萬,占總股本的3 。 055%。

1996年,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審核同意,實達電腦獲準向公眾發行股票(A股),並在同年8月掛牌上市。在此次股票發行中,向社會公開發行新股3 000萬股,每股發行價7 。 35元,實募資金20 486萬元,總股本增至13 000萬股。1996年11月,經公司第二屆第二次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實施資本公積金轉贈股本方案,轉贈比例為10∶5,公司總股本增至19 500萬股。1997年3月經公司第二屆第三次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實施資本公積金轉贈股本,轉贈比例為10∶[KG-*2]5,總股本增至29 250萬股。在1997年進行了每10股配1 。 333股後,總股本增至32 513萬股。其中,國有法人股15 270萬股,占總股本的 46 。 97%;法人股 6 578萬股,占總股本的 20 。 23%;國家、法人轉配股2 236萬股,占總股本的6 。 88%;流通股8 429萬股,占總股本的25 。 93%。實達電腦從成立到1999年以來的股權結構演變過程。

從上麵的股權變動中可看出,實達電腦是國有資本控股的企業,一方麵保證了企業的公有性質,另一方麵也有助於公司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實達電腦的股權結構有以下兩方麵特點。

(1)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這不僅表現在其股份中既有國家股份,也有集體股份和社會公眾股份,有利於調動出資各方的積極性。更重要的還表現在其國有股份是由幾家國有法人機構分散持有的,而不是由政府的職能部門委托持有的,克服了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實達電腦的國有法人股是分散的,即使最大的一家股東也隻持有26%左右,其行為受到其他法人機構的製衡。這樣的股權結構,有利於平衡有關各方的利益,避免了擁有絕對優勢股份的一方以犧牲其他股東的利益為代價來謀取自身的利益;同時,國有法人的持股和參股,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非經濟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避免了過多的行政幹預。

(2)員工持股。知識管理要求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要的物質激勵是不可少的。中國有句俗語:“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就是用來批評那些不考慮員工物質利益要求而隻要求員工奉獻的企業主管。實達電腦是最早讓員工持股的中國高科技公司之一。創立之初員工即持有公司部分股份,到1997年初,員工持股達到公司總股本的約20%。隨著公司股票上市和股票價格不斷上揚,實達電腦員工中已經誕生超過100名百萬富翁。開發、利用知識就必須正確地評價和“兌現”知識和人才的價值。中國高科技公司許多技術骨幹的出走都與這個問題沒有處理好有關。而實達電腦這個問題處理得比較好,所以吸引和留住了大量人才。實達電腦鼓勵員工持股,使員工通過這一渠道成為企業的“老板”,大大加強了員工的歸屬感,避免了人才的流失,凝聚了人心,形成了一個利益一致的富有團隊精神的企業隊伍。作為實達電腦的第二大股東,實達電腦的員工擁有很強的自主能力。

綜上所述,實達電腦的這種股權結構使政企分開在實達電腦真正得到了實行。

2. 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實達電腦在科學的股權結構下,堅持規範的股份製運作機製,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董事會作為公司最高決策機構,監事會作為監督機構,以總裁為首的經營班子作為執行機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裁負責製,成功地實現了決策權、監督權與執行權的分立,形成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班子三者之間相互監督和製衡的機製。在實達電腦的董事會中有超過半數的董事是公司經營班子成員,股東、經營者身份合二為一,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避免了所有者與經營者的矛盾,避免了一般社會個人股東對企業的短期利潤的壓力過大,有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

實達電腦的公司結構也適於知識的開發和利用。實達電腦已不是傳統的金字塔的等級結構。等級結構的最大弊端在於中層經理的主要精力都被集中於完成計劃,而不是注意不斷出現的市場變化和抓住市場機會。實達電腦的公司結構,總公司與各分公司之間的關係就像機場和航空公司的關係:總公司負責協調和服務,對分公司實施目標管理而不是過程管理;而各分公司對於經營有相當大的自主權。離市場、顧客最近的人掌握知識開發和利用的決策權。

實達電腦的股東主要是國有法人及企業員工的產權結構特點導致了幾個積極的治理效果:經營者所得到的指令是明確的,這就是企業的利潤與發展;企業的員工與法人股股東以及董事會、監事會具有利益的一致性,共同建立在企業的經營效果上;股東關注企業長期發展,使經營班子能夠在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下經營。

實達電腦的經營班子具有權威性,這種權威性在實達電腦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保障。經營者把個人前途與企業的發展相聯係,把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相結合,這或許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由於企業家市場的缺乏而導致的外部治理機製的缺失。實達電腦的經營班子和董事會分別擁有決策權和經營管理的充分權力,這權力來自實達特色的法人治理結構。

3. 管理者的激勵製度設計。

設計合理的經理人員報酬製度,形成企業家的內在激勵機製。實達電腦的主要領導人的收入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工資加獎金等實際領取的報酬,另一部分則來自股票的收益。而且從比重來看,股票的收入明顯大於工資的收入。在這種報酬結構下,管理者的利益與公司的長遠發展是一致的,從而實現了激勵相容。

建立管理者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實現管理者的外部激勵約束。實達電腦完全依照《公司法》的要求實行董事會選聘經理的製度,同時由於實達電腦的股權結構使得政企分開在實達電腦成為可能,政府無法幹預實達電腦的管理者的任職。而在實達電腦內部,經理人員則完全根據其能力和貢獻競爭上崗,充分體現了優勝劣汰的原則。

4. 結論。

在實達電腦快速高效的發展中,明晰的產權結構是製度基礎,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是機製保障,先進的管理者激勵製度是動力源泉。

作為國有企業的實達電腦並不是傳統型的國有企業,實際上是一個股權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它的產權由幾家國有法人機構、企業職工以及社會公眾所分割。實達電腦的國有企業性質是由其國有股份所占份額之和決定的,但是這些國有法人股並不是持有在一個所有人手中,而是分散的,各個法人股股東的持股比例相近,從而能夠實現企業內部權力的製衡,平衡各方的利益,避免了擁有絕對權力的一方以犧牲其他股東的利益為代價來謀取自身的利益;而且法人股股東由於所占份額都不小,所以他們存在積極性,進行互相監督。國有股股權也不是掌握在政府職能部門手中,因而有效地解決了國有企業有效主體缺位的問題,有利於防止“內部人控製”現象的產生。穩定的法人持股比例,同時還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實達電腦明晰的產權結構,為公司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內部治理機製上,存在著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班子之間的相互監督和製衡的機製,並且股東與經營者身份合一,有利於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同時由於沒有股東占有絕對的股份比例,因而又形成不了獨裁,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經營者的作用。在外部治理機製上,由於法人股是分散的,有利於發揮股票市場的監督作用。中國目前缺乏企業家市場,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實達電腦建立管理者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但同時給他們以寬鬆的環境,主要注重公司的長遠發展。

法人股對公司績效具有正麵的作用,擴大法人股持股比例,應該可以成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方向。實達電腦的例子說明,法人相對控股的股權結構能夠為公司有效率的法人治理提供產權基礎,解決目前國有企業“內部人控製”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由於包括管理不善在內的各種原因,實達電腦已經連續兩年虧損,淪落為ST一族。對其敗落的原因我們就不再加以討論,畢竟影響一個企業經營業績的因素,並不隻是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機製。

二、猴王A

就在中國證券市場邁入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之際,猴王A(0535)的大股東猴王集團的破產事件被媒體披露,猴王A長期以來大肆造假圈錢,大股東猴王集團瘋狂侵吞上市公司資產的驚人內幕一一曝光,引起了業界內外的廣泛關注。下文將通過對猴王事件的詳細剖析,從股權結構的角度分析猴王事件的內在根源,以此案例作為無效率的股權結構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的典型寫照。

1. 公司概況。

1993年11月30日,猴王A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為國家股股東宜昌市國有資產管理局。1994年6月,猴王A的發起主體———猴王焊接公司與其他18家聯係相對緊密的企業組建了猴王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猴王集團),注冊資本5 。 8億元。1995年,湖北省政府批準猴王集團成為國有資產授權投資主體,宜昌市國有資產管理局將猴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猴王A)的國家股授權給猴王集團經營和管理。1997年4月,猴王集團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辦理過戶手續,猴王A的國家股持有人變更為猴王集團。

在1995年至2000年間,猴王A與猴王集團之間通過名目繁多的收購、擔保等資本運作形式,使得猴王A在2000年的賬麵上成為猴王集團9億元的債權人。

2001年3月1日,猴王A正式發布公告,稱猴王集團已宣布破產,公司對猴王集團的債權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風險。3月6日,猴王A股票被特別處理,股票簡稱改為ST猴王A。

2. 股權結構狀況。

猴王A自1993年10月公開發行股票,至1996年股權結構均未發生重大變化。1996年其總股本30 272 。 322萬股,其中國家股10 418 。 688萬股,法人股2 835 。 6萬股,公眾股17 018 。 03萬股。在上市最初這幾年,占總股本34 。 42%的國家股的持有人為宜昌市國有資產管理局。

1995年湖北省政府批準猴王集團成為國有資產授權投資主體,宜昌市國有資產管理局將猴王A的國家股授權給猴王集團經營和管理,並於1997年4月辦理過戶手續。

1997年7月,因大股東猴王集團的債務糾紛,猴王A的國家股股權被湖北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申請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予以凍結。後在與湖北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達成抵債協議後,剩餘7 234 。 99萬股又被申銀萬國證券公司、三峽證券公司和中國信息信托投資公司分別申請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和北京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予以凍結。

1999年3月,經湖北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與債權人協商並報財政部批準,湖北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分別以抵債的方式轉讓猴王A的國家股給珠海國投690萬股和中信寧波公司440萬股。同年9月,經財政部批準,湖北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分別以抵債方式轉讓猴王A的國家股給中國經濟技術擔保公司820萬股和寧波市國投公司1 233 。 6956萬股,後者於10月份又轉讓給寧波住房資金管理中心。

1999年11月,湖北省政府下文取消猴王集團授權投資主體資格,宜昌市國有資產管理局下文將猴王集團持有的7 234 。 99萬股國家股收回,並授權宜昌市夷陵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夷陵公司)持有和經營。至此,猴王集團已不再持有猴王A的股權,不再是猴王A的最大股東。根據有關規定,夷陵公司逐級上報。2000年5月,財政部發文批準,將猴王A的國家股7 234 。 99萬股劃轉給夷陵公司持有。

2000年9月,因債務糾紛,由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將查封的猴王A國家股800萬股公開拍賣,由上海昆淩工貿有限公司受買。截至2000年10月,猴王A的國家股剩下6 434 。 99萬股,全部處於凍結狀態。

經過談判,夷陵公司與申銀萬國證券公司在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達成和解。2000年11月,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2 400萬股過戶給夷陵公司,2 000萬股過戶給申銀萬國證券公司,剩下2 034 。 99萬股被三峽證券公司申請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查封,目前尚未完成過戶手續。

截至2001年2月,由於猴王集團的債務糾紛,猴王A的國家股損失8 018 。 69萬股。

從猴王A的股權變動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宜昌市國有資產管理局還是猴王集團作為猴王A國家股的授權投資主體,國家股股東長期以來均在公司中處於實際控股的大股東地位(即大股東雖未控股超過50%,但是比第二大股東所持股數超過20%)。猴王A的股權結構正是屬於我們在前麵章節所分析的典型的國家股一股獨大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