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開始重視治理結構中“用腳投票”的監控作用。
首先,強調個人股東的利益,加速證券市場的發展。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德日公司的直接融資在企業的資金來源中占有日趨重要的地位,間接融資的地位則相對下降。由於個人股東主要是運用“用腳投票”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督,為了發揮和強調資本市場的作用,必須強調個人股東的利益。為此,德日兩國對有關股份公司法律作了多次重大修改。1990年修改了監事製度公司法,使監事的任期延長為三年,規定了大公司監事的人數由兩人增加到三人以上,其中一人為外來監事,確保監事會更有效地發揮實際作用。1993年,修改了股東代表訴訟製度,規定訴訟費用與損害賠償索取額無關。1997年,導入了本公司股票購入權製度。
其次,公司負債率呈下降趨勢,主銀行作用也在衰減。伴隨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推進,企業與銀行一向緊密的關係已演變為相對鬆散的“關係型融資”。並且,隨著企業自我積累能力的加強,直接融資在企業資金來源中的比例增加,公司對銀行的依賴性不斷下降,公司負債率也不斷下降,從而弱化了銀行對企業的控製。
最後,交叉持股的數額減少。隨著近年來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兩國經濟的衰退,公司之間的交叉持股正在減少,銀行和工商業企業都拋售了對方的部分股票,正在對持股結構進行重組。又由於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各個公司紛紛拋售自己持有的部分股份,交叉持股數逐漸減少。這表明德日兩國長期以來一直較為穩固的相互持股關係正在發生鬆動和進行新的銀企股權關係的調整,股票的流動性增大。
從以上英美模式與德日模式近年來的主要變化來看,其公司治理結構正在相互靠近、相互補充,大有趨同之勢,即:英美公司尋求股票穩定性,以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德日公司逐步提高股票流動性,期望激活公司活力。
第三節 小結
美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由於曆史、法製、金融、文化因素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體製,但是又由於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各種不同的公司治理不斷暴露出其弊端,公司治理逐步趨同化。因此,從以上公司治理問題的研究中,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首先,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在趨同過程中,都是以股權結構的變化為先導的。無論是英美公司機構投資者比重的增加,還是德日公司法人相互持股的削弱,共同的特征都是向集中持股和分散持股的折中———相對控股模式演變,相對控股模式已經日益成為國際主導股權模式。
其次,規範公司的治理結構,形成權力機構、決策和執行機構、監督機構的相互分離與相互製衡,應成為我國建立和完善公司製度的關鍵。
此外,對經理人員的激勵應考慮到精神激勵的作用。仿照日本公司的情況,實現經理人員領取相對較低的薪水,但是工作仍十分努力;防止經理與職工收入差別過大,影響和打擊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由此,必須建設一支龐大的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依靠經理市場的競爭作用,使我國企業對經理人員的激勵實現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