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公司治理趨同化與相對控股模式(1 / 3)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上各個國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逐步優化自己的經濟行為,再加上世界上三種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不斷顯露出其弊端,因而治理的相應變革方向也呈現為相互補充的趨同化。

從現代公司的演變曆程來看,隨著所有權的日益分散和企業規模的擴大,家族監控的企業麵臨著許多挑戰:一是用人唯親,導致企業內部形成派別,不利於吸引有創造性、能力強的人才,管理人才在所有者家族中成為稀缺資源,必然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二是對物質資本的需求將導致單獨由家族提供成為不可能,而對外部資本的尋求也就意味著對控製的分割。因此,家族式的治理模式隨著企業的發展和股份的分散化,必然向內部治理模式或外部治理模式轉化。

本章重點分析德日模式和英美模式這兩種治理模式的趨同化現象。

第一節 公司治理與股權結構趨同化的原因

一、兩種治理模式不斷顯露出其弊端

在英美治理模式中,首先由於股權相當分散,監督成為公共產品,即監督者收集信息、履行監督花費時間的成本由自己承擔,而監督所帶來的好處(股價上升)卻為眾多股東所享有,因此帶來了小股東的“搭便車”行為。這種行為使得股東對經營者的監督失控,而形成了“內部人控製”問題,即經營者的執行權超越了董事會的決定權,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這是第一個弊端。如CEO的薪金與其公司績效相比顯得增長過快等。

其次是英美模式中經營者的短期化經營行為。由於公司經營近期的利潤會迅速反映在股票價格上,個人股東就把興趣轉移到股票的收益率上。所以為了取悅股東,經營者一般致力於近期利潤的實現,從而失去了製定長期經營目標的動力。因為市場往往過低估計長期支出特別是資本投資和研發投資,而是注重於一些短期性的投資運營,因而市場必定會迫使經營者把精力集中在現行股價和對付惡意收購上,而無精力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如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企業發現他們在新設備投資、新產品開發及市場開拓等方麵落後於日本。又如許多惡意收購、杠杆收購和公司重組浪潮,並不是因為實際經營的需要,而是因為資本市場的經營者施加短期壓力,迫使他們放棄長期經營,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

德日治理模式曾經被一部分人認為優於英美治理模式。因為德日模式的特征是股權集中,股東為了建立長期的業務聯係而相互持股,股票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股東主要采取“用手投票”監督經營者,避免了短期股票價格波動和惡意收購的威脅,專心於企業的長期經營和投資。但在20世紀90年代,德日陷入經濟蕭條。尤其是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幾乎摧毀了日本經濟,這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它的弊端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個人持股比例小,法人相互持股又相當穩定,股票流動性差,缺乏資本市場對經營者的監督;二是銀企關係密切,企業資本負債率過高,誘導了“泡沫經濟”,不利於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此外,亞洲金融危機中所暴露出來的日本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德日治理模式的隱憂。因為正是由於日本企業與銀行之間實行法人相互持股,從而帶來了銀企關係的過度密切以及企業對間接融資的過分依賴,所以當企業發生支付困難時,銀行的危機隨即到來,並最終導致整個金融體係的動蕩以及經濟體係的萎靡。可以說,這條惡性循環的鏈條正是以日本企業特定的股權結構為微觀基礎的。而反觀以直接融資為主的美國企業,其在最近10年中飛速發展,不但在金融危機中沒有受到很大的衝擊,而且遠遠拋離了德國和日本,這些似乎說明了從抵禦金融風險、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方麵,英美模式要優於德日模式。當然,在金融危機中美日兩國企業的不同表現,更多是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資本結構所帶來的不同效果。至於資本結構與股權結構之間的關係,由於篇幅所限,本書不再進行深入的闡述,在此僅是拋磚引玉,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