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7”合聯電讓所有員工變成股東(關門捉賊)
在全球芯片代工領域,台灣的台積電和聯電一直被譽為業內雙雄,台積電穩坐龍頭老大的交倚,聯電始終屈居第二。作為全球15大半導體廠商之一,在過去兩年裏,由台積電提供半導體元件的芯片組廠商威盛科技,從英特爾手中搶走了不少市場,市場份額由1998年的15%上升到2001年的35%。
但多年來,曹興誠領導的台聯電不斷以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讓台積電睡不安寢。
而更讓曹興誠有成就感的事是,經過15年的努力,台聯電現在已由當時官方控股80%的公營企業變成現在由職業經理人做大股東的民營企業。更重要的是,他們讓所有員工都變成了股東。曹興誠認為,這種改變好處很多。
當員工變成了合夥人,管理就變得簡單起來,沒有績效就沒有人際關係。以前很費精力的凝聚力、Team spIRI團隊精神),現在變成日常生活,無需刻意經營。
商場如戰場,曹興減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在用人方麵,他強調膽比識更重要。對於聯電集團的下屬公司,他在管理上給予高度自主權,既是合作的股東,又是競爭的對手,而他隻掌握控製權,負責供應“軍火”。他說:
“我們集團的每家公司都是夥伴,談不上從屬關係。”平時,曹興誠很少到他的子公司去,所有經營管理都由各子公司的總經琿全權決定。
曹興誠在聯電創立了分紅入股製度,吸引了全球各路精英人才的加盟,知識的提升與製度和策略合為一體,人才愈投入,公司的業績愈好,股價表現愈佳,員工所持股份的紅利就越高。在聯電現有的12個董事席位中,有6席是聯電的專業經理人,員工持股已接近20%,是聯電最大的股東。
員工擁有公司,這是曹興誠堅定不移的信念,他計劃在15年內,一步步實現員工擁有公司的戰略。總的步驟是,把公司股份分成3部分:首先,將員工分紅入股變成製度,讓員工持有公司股票,而且能按股票而額轉換增資股。第二步,與聲寶、東元電機、鴻海精密等聯電股東交叉持股,在員工股份還不夠多時,鞏同經營權。第三步,成立投資公司買進聯電股票,進入聯電董事會,各投資公司的法人代表就是聯電高層專業經理人。
為了維係團隊,保持企業作為社會公器的純正意義,聯電同時製定了另外兩條規矩來製約公司有可能出現的家族化傾向。第一,不能用親戚。第二,明訂退休辦法。曹興誡認為,企業是大家用來謀生、創造社會財富的組織,好比一個水壺,大家都要用它喝水,不能因為你離開了,就把水壺帶走。曹興誠同時指出,過去中國的政治或其他問題,最大的困境就是封建。
即不管這個企業由多少人來創辦、努力,都要傳給帶有自己DNA的那個人。
曹甚至認為,把企業傳給第二代,是對企業老臣的侮辱。
曹興誠對外表態,一旦他退休,與他在聯電或關係企業來往的供貨商。
或有利害關係的員工,不會有一個晉級。同時,退了就是退了,公司肯定交給別人去經營。
2000年5月3日,還不到60歲的曹興誠提前交棒,主動退位,把聯電集團旗下的聯華電子、聯友光電及欣興電子3家公司董事長的位子,都交給了專業經理人,副董事長宣明智接任聯華電子董事長,董事劉英達接任聯友光電董事長。總經理曾子章接任欣興電子董事長。
曹興誠提前退休,目的是為了推動聯電更快前進。聯電人事變動之後的5月8日,“聯華電子”一時成為台灣的熱門股,股價上揚2.4%,達到106.5元新台幣。
“案例58”郭凡生用製度保征“分享”
1991年,學經濟學的郭凡生決定自己創業,他希望把過去的理論研究融入企業的實際運作過程。於是,郭凡生開始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將家電、計算機等經銷商的報價信息搜集起來,進行分類、加工處理。到第二年,慧聰公關信息公司成立。這個小公司便是今天業界鼎鼎大名的慧聰商情網的線下雛形。
為了區別於當時中關村隨處可見的“知識土財主”形象,慧聰初創時,郭凡生就確立了按知識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他們規定,慧聰公司的任何人分紅不得超過企業總額的10%,董事分紅不得超過企業總額的30%。當時郭凡生本人在公司占有50%的股份,整個董事占有的股份在70%以上,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