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準備股,但是連續8年,慧聰是把70%以上的現金分紅給了公司不持股的職工,而對公司董事則明確規定:誰離開公司,本金退還,不許持股。所以董事雖然身兼公司總裁、副總裁職務,但參與的隻是知識分紅。

多年前,郭凡生就嚐到了知識擁有財富的甜頭,大學畢業後他寫了7本經濟研究的書,1983年就拿到了每本書4000多元的稿費。早在進行理論研究時,他就認為勞動者應共同占有財產,應當推行勞動股份製、知識股份製。

創立慧聰後,他就想把理論付諸行動。

但在許多員工眼中,這不過是一個烏托邦,離開的員工曾抱怨:“你在用這種方式騙人。”但是,到上市這一天,這個烏托邦終於變成了現實,有126名員工通過股票分紅的方式成為百萬富翁,他們在慧聰的平均工作年限是6年。郭凡生終於在12年後證明了自己的承諾,他可以理直氣壯地說:

“一個上市公司一下子創造了這麼多的百萬富翁是‘前無古人’的,也許有的創造了幾個億萬富翁,但創造的百萬富翁絕對沒有這麼多。好的企業製度把笨人變聰明,把懶人變勤奮。”

在知識經濟中,社會財富的分配規則從資本規則開始向知識規則傾斜。

這是中國企業知識經濟宣言的重要結論。張維迎曾評價:“如果慧聰的成功在郭凡生之後就沒有了,那隻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創造出來的故事,但是如果變成一種成熟的製度,就會是一次了不起的管理革命。”

據郭凡生回憶說,第一次給員工分紅時,有一位員工一下分到了3000多塊錢。上個世紀90年代初,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這位員工以為公司搞錯了,不相信世界上竟然會有“這麼大方的老板”,於是“攜巨款”連夜跑掉了。

到現在,慧聰早就產值過億,郭凡生本人也成了千萬富翁。如今的郭凡生,認為自己已經過了名利關。而他所找到的慧聰核心競爭力,就是“知識股份製”的製度安排。

“讓知識擁有財富,用學習改變人生。”思索了多年的郭凡生終於總結出了慧聰的企業文化,他希望有更多的員工像自己一樣通過知識成為百萬富翁。“在慧聰,有100個人經曆了這樣的過程,還有幾百個人看到了這個過程,未來可能有更多的人要經曆這個過程。我要讓所有的員工知道,想擁有財富,就要通過學習來改變人生。”

“啟示”不患寡,患不均

中國人的權力和財富觀念一直是矛盾的。一方麵,數千年來,皇權大於一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謂天下,一人天下而已,所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同時,是一騎紅塵妃子笑。興亡更替之間,宮闕萬間做了土。這種極端思維造成的結局是,連普通百姓也奉行人為財死。

鳥為食亡的主張。另一方麵,在野派的文人學士總勸諭當權者,民貴君輕,財散才聚。可惜,後者又容易一不小心就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患寡,患不均。

郭凡生的一番話很有見地:“中關村企業有100萬利潤就分裂,200萬利潤就打架。為什麼做不大呢?就在於這個公司隻有一個老板,老板拿走了絕對的利益,而這個公司又不是靠老板的資本推動發展的,當它的主體變為知識推動時,企業就要不斷地分裂。所以,中關村的企業不容易做大,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不容易做大。”

相對於一些資本老板過於挾資自重,最後才散財散的悲劇,倒是一些草莽英雄常利用“大碗喝酒,大秤稱金”的遠景拉杆子,樹旗號,公開造反,旌旗飄揚。所以,當梁山108條好漢基於惺惺相惜的英雄氣概聚義時可以興盛一時,而當向個人(李逵口中的鳥皇帝、狗皇帝,宋江心中的聖主)表示忠義接受招安時,卻迅速遭遇失敗。

不難預料。隨著民營經濟在中國主體經濟中的地位的演變,中國的家族企業肯定會越來越多,考量這些家族企業家的氣度和胸懷的時刻也會越來越多。我們固然希望看到曹興誠式的“公器”人物在大陸產生,但是並不奢望。但至少我們的眼界必須更為開闊,我們對人的信任方式和不信任傳統應該得到改善,如噴施寶怒扣王惟尊或陸強華反走創維的故事,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