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亞當·斯密:《國富論》,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3]馬克思:《資本論》第1、第2、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德布拉吉·瑞:《發展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雷蒙德·W·戈德斯密斯:《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愛德華·肖:《經濟發展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
[7]本·S·伯南克、托馬斯·勞巴克、弗雷德裏克·S·米什金、亞當·S·波森:《通貨膨脹目標製:國際經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8]馬丁·舒貝克:《貨幣和金融機構理論》,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
[9]弗裏德曼:《貨幣分析的理論架構》,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版。
[10]弗裏德曼:《貨幣數量說——一種重新表述》,載《最適貨幣量論文集》,中華書局1974年版。
[11]弗裏德曼:《貨幣政策的任務》,載《最適貨幣量論文集》,中華書局1974年版。
[12]弗裏德曼、施瓦茲:《美國貨幣史:1867~196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3]阿赫塔爾霍塞恩:《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與金融政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4]卡爾多:《貨幣主義的懲罰》,牛津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15]卡甘:《1857~1960年貨幣存量變動的決定與影響》,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65年版。
[16]馬丁·舒貝克:《貨幣和金融機構理論》,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
[17]米什金:《貨幣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8]瓊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19]弗裏德曼、施瓦茨:《美國貨幣史(1867~196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0]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4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1]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第4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2]保羅·海恩(Paul Heyen)、彼得·勃特克(Peler Boettke)、大衛·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著,馬昕、陳宇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1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版。
[23]克魯格曼·奧伯斯法爾德著,海聞等譯:《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六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4]蒙代爾著,向鬆祚譯:《蒙代爾經濟學文集(第二卷):一般貨幣與宏觀經濟理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5]郭田勇:《我國貨幣政策體係的選擇》,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6]李健:《當代西方貨幣金融學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7]李揚:《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06》,社會科學文獻出報社2006年版。
[28]孟建華:《中國貨幣政策的選擇與發展》,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9]肇越:《金融資產膨脹與貨幣政策困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30]陳濤:《多目標:我國轉軌時期貨幣政策的現實選擇》,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
[31]丁文麗:《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效力的區域差異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32]丁欣:《中國貨幣環境與貨幣運行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33]範方誌、趙明勳:《當代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
[34]胡海鷗:《中國貨幣供給機製轉軌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5]黃達:《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6]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7]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8]王小衛、宋澄宇:《經濟學方法:十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9]吳敬璉:《吳敬璉專集》,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
[40]樊綱:《樊綱自選集》,山西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
[41]時寒冰:《中國怎麼辦:當次貨危機改變世界》,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版。
[42]陳憲:《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版。
[43]王廣謙:《中國經濟改革30年(金融改革卷)》,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4]尚明:《當代中國的貨幣製度與貨幣政策》,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45]宋立:《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製與金融體係重構》,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年版。
[46]李安勇、白欽先:《貨幣政策傳導的信貸渠道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47]李春琦:《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8]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貨幣政策傳導課題組:《中國貨幣政策傳導——理論與實證》,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49]陸前進、盧慶傑:《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製研究》,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年版。
[50]陳利平:《通貨膨脹目標製並不能解決我國貨幣政策低效率問題》,載《經濟學季刊》2007年第7期。
[51]儲崢:《改革再貼現工具正當其時》,載《經濟論壇》2007年第20期。
[52]範方誌:《通貨膨脹目標製的國際實踐及啟示》,載《中國國情國力》2007年第10期。
[53]何東期:《金融危機後的貨幣政策操作》,載《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
[54]賀強、王罡:《論我國存款準備金率製度的完善》,載《價格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11期。
[55]李鵬飛:《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選擇模型及實證研究》,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9期。
[56]李仲陽:《向通貨膨脹宣戰》,載《消費導刊》2007年第10期。
[57]劉鳳:《我國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工具的選擇及其優化》,載《金融經濟》2007年第18期。
[58]劉瑞:《日本銀行加息之謎》,載《資本市場》2007年第10期。
[59]彭興韻:《外彙儲備不是財政收入》,載《環球時報》2007年3月12日。
[60]宋玉華、李澤祥:《麥克勒姆規則有效性在中國的實證研究》,載《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