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貨幣政策傳導機製的不確定性理論及其啟示(2 / 3)

①中央銀行在準備金市場中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準備金頭寸以實現準備金總量目標時。該市場上存在著各種衝擊因素使得其對操作目標的調控具有不確定性。

②中央銀行通過調控準備金總量目標以實現貨幣存量目標時,因為貨幣創造過程是由中央銀行所改變的準備金總量水平、銀行和公眾的資產組合行為共同決定,所以當存在影響中央銀行調控準備金水平、銀行和公眾的資產組合行為的衝擊因素時,則其實現貨幣存量目標的過程具有不確定性。

③貨幣模式認為,以收入交易為基礎的交易性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是穩定的。由此通過監控這類貨幣可實現名義產出目標。但是,在操作實踐中,中央銀行使用的是統計意義上的貨幣總量概念,並且監控貨幣總量收入流通速度的穩定性。但是,貨幣總量並不等同於功能意義上的以收入交易為基礎的交易性貨幣概念,因此其收入流通速度將可能受到各種衝擊因素的影響而不穩定,這使得中央銀行由調控貨幣存量目標而實現名義產出目標的過程中具有不確定性。

④在名義產出分解為實際產出、通脹率時存在權重分配的問題,這就使得實現通脹目標的過程具有不確定性。哈吉米可拉齊斯曾認為,其權重分配取決於“對經濟的額外假定以及經濟的特性”。例如,在勞動力的高就業率和生產能力的高利用率的情況下,名義產出則分解為過高的通脹率和過低的實際產出。反之,如果經濟處於過低就業率和低的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情況下,名義產出將分解為過高的實際產出和過低的通脹率。

2.依據菲利普斯曲線模式的操作框架的內在不確定性

(1)菲利普斯曲線模式。菲利普斯曲線模式是以現代凱恩斯主義為理論基礎,以資本市場較為發達、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家為背景,強調短期實際利率在傳導中決定總需求的作用和產出缺口通過菲利普斯曲線決定通脹的作用。

就短期實際利率決定總需求而言,在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中,準備金市場上的短期利率是反映全社會資金供求狀況的基準利率,並通過利率期限結構等方式影響到長期利率、彙率和資產價格。同時,按照現代凱恩斯主義學派的觀點,長期利率進一步作用於耐用消費品、彙率作用於進出口以及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共同影響到總需求。可見,短期利率在決定總需求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還需說明的是,這裏的利率和彙率均指經通脹預期調整後的實際利率和彙率,這樣才能真實反映借款成本和貨幣幣值。

那麼,當中央銀行由調控短期實際利率改變總需求並形成產出缺口時,產出缺口將通過菲利普斯曲線的通脹與產出缺口的替代關係決定通脹。

菲利普斯於1958年首先提出反映貨幣工資率與失業率存在長期穩定替代關係的菲利普斯曲線。隨後薩爾繆森和索羅在1960年通過工資成本加成定價原則將其修改為通脹與失業率的函數關係。同時,奧肯於1970年進一步建立了失業率與產出缺口的經驗關係,將其改寫為通脹與產出缺口的函數關係。這樣就使得通脹內生於總需求,中央銀行就通過政策操作改變總需求和產出缺口,並通過通脹與產出缺口的替代關係實現通脹目標。

(2)依據菲利普斯曲線模式的操作框架、衝擊因素及其不確定性。其操作框架可以描述為:

①中央銀行在準備金市場中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準備金頭寸實現短期名義利率這一操作目標。

②同時根據對通脹的預測相應調整利率目標值以實現短期實際利率這一中介目標。

③短期實際利率再通過市場預期影響到長期實際利率、實際彙率和資產價格,進而作用於總需求並形成產出缺口。

④產出缺口又通過菲利普斯曲線決定通脹。

值得說明的是,中央銀行在這一框架中通常實施的是中性(Deuiral)的貨幣政策。信奉這種框架的經濟學者認為,當實際產出處於潛在產出水平時,將出現無加速通脹(通縮)的通脹水平,也即實現了價格穩定、充分就業和最大化的可持續增長的目標。並且他們還指出尚存在與潛在產出相對應的均衡實際利率(equilibrium real mterest rate),那麼,當實際利率高於均衡實際利率時,將會使得實際產出低於潛在產出,同時形成通縮壓力;反之,則會形成通脹壓力。這樣,中央銀行應準確預測通脹,並及時調整短期名義利率,使得短期實際利率處於均衡實際利率水平。

上述框架還可能存在以下幾種衝擊因素,從而構成了該框架的內在不確定性:

①中央銀行在準備金市場中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準備金頭寸以實現短期名義利率目標時,存在著各種衝擊因素使得其對操作目標的調控具有不確定性。

②中央銀行在預測通脹的基礎上相應調整短期名義利率目標從而實現短期實際利率目標時,通脹預期的變動可能構成了衝擊因素,並使得這一傳導過程具有不確定性。

③當短期實際利率通過市場預期作用於長期實際利率、實際彙率和資產價格時,市場預期的變動可能構成傳導過程中的衝擊因素,並使得這一傳導過程具有不確定性。

④當產出缺口由通過菲利普斯曲線的通脹與產出缺口替代關係決定通脹時,可能存在導致替代關係不穩定的衝擊因素,就使得通過產出缺口實現通脹目標的過程具有不確定性。

基於以上分析,西方經濟學者針對價格穩定目標,又集中考察了每種操作框架中政策傳導的各個階段所麵臨各種衝擊因素的性質、作用機製,影響效應及中央銀行相應采取的操作策略。

6.4.2操作框架選擇的不確定性

上述兩種操作框架是中央銀行實現價格穩定目標的可選操作框架。那麼,中央銀行作為政策製定者,在操作實踐中應選擇哪種框架?這就存在著框架選擇的不確定性問題。一般而言,由於各種操作框架所包含的衝擊因素性質和中央銀行為控製衝擊因素所采取操作策略的有效性有所差異,這就使得中央銀行在依據不同的操作框架實現價格穩定目標的控製力將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可能傾向於采取能將衝擊因素內生化和實現價格穩定目標的控製力較強、不確定性較低的操作框架。

事實上,從西方市場化國家對操作框架選擇的經驗來看,出於上述原因,大都經曆了20世紀70年代末采用依據貨幣模式的操作框架,在80~90年代紛紛轉為采用依據菲利普斯曲線模式乃至最新流行的通脹目標模式的操作框架。

如前所述,在依據貨幣模式的操作框架中,導致中央銀行實現價格穩定目標不確定性的衝擊因素有四類。其中,對於前兩種在準備金市場和貨幣創造過程中所存在的衝擊因素又可以分為獨立於政策操作的外在性因素和源於政策操作本身的內在性因素。對於外在性因素,中央銀行隻要及時識別和預測,並恰當地做出響應,基本上是可以抵消的。而內在性衝擊因素是由商業銀行對政策操作的預期與中央銀行的本意不一致而引起的,中央銀行通過引導商業銀行預期,減少其預期錯誤並與政策意圖相一致,即可消除這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