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貨幣政策傳導機製的不確定性理論及其啟示(1 / 3)

6.4.1操作框架的內在不確定性

操作框架的內在不確定性是指中央銀行在某一操作框架中通過政策操作實現價格穩定目標時,其政策傳導的各個階段中可能存在各種衝擊因素,這就使得中央銀行在該操作框架中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價格穩定目標具有不確定性。目前西方經濟學者針對以價格為導向的傳導機製提出了貨幣模式(money paradigm)和菲利普斯曲線模式(phillips curve paradigm),然後依據兩種模式分別建立了操作框架,並分析了每種框架中的衝擊因素,進而提出這兩種操作框架的內在不確定性。

1.依據貨幣模式的操作框架的內在不確定性

(1)貨幣模式。貨幣模式是以交易說貨幣數量論為理論基礎,從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出發,強調純粹具有交易媒介功能的交易性貨幣、交易性貨幣缺口在傳導中的關鍵作用,並認為交易性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是穩定的,而且如果能準確識別其中的以收入交易為基礎的交易性貨幣,即可實現名義產出目標,同時名義產出目標再通過分解可得通脹目標。

交易說貨幣數量論是由費舍爾(Fisher)於1911年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出於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目的,需要一種能夠在商品、勞務的支付以及債務清償中普遍接受的物品,貨幣也就由此產生。那麼,純粹具備這一功能的物品被稱為交易性貨幣(transaction money)。並且,在交易性貨幣與商品、勞務和債券等交換時,將形成貨幣量、交易流通速度,價格水平、交易量的恒等關係,他用交易方程式加以概括:

MVT=PT

其中,M指一定時期流通的交易性貨幣平均存量;T指一定時期的交易總量;P指價格水平;PT指交易總量的名義價值;VT指一定時期同一貨幣支付所有交易的次數,被稱為交易流通速度(transaction velocity),而且該變量在短期內是不變的。因此,交易性貨幣量將以固定的正比例作用於交易總量、價格水平。事實上,上述交易方程式中對交易總量的概念並未定義清楚。交易總量概念的模糊給統計工作帶來了困難。由此,有學者(Sehumpeter,Aftalion,Angell)等提出按國民收入核算所強調的收入交易來表示交易方程式。收入交易(income transaction)是指生產者轉讓生產性服務、獲取貨幣收入的交易,即貨幣與生產性服務的交易。實際上,這種交易體現了現貨交易中貨幣與最終產品、服務交易的本質。這是因為,從價值增值的角度來看。最終產品、服務的總價值(即國民生產總值)是一係列中間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性服務實現新增價值的累積和,可以認為,貨幣與最終產品。服務的交易可歸結為貨幣與生產性服務的交易,可見,收入交易也就表示貨幣與最終產品、服務的交易。另外,采用收入交易建立交易方程式既避免了原有方程式中因孤立考察貨幣與中間產品的交易而產生的與最終產品、服務交易的重複計算,又排除了國民收入核算中所不包含的貨幣與金融資產的交易。由此,交易方程式還表示為:

MVy=PY

其中,M指一定時期與生產性服務或者說與最終產品相關的服務交易的貨幣平均存量,這種貨幣亦稱為以收入交易為基礎(income based transactions)的交易性貨幣;Y指一定時期生產者的生產性服務所創造的總產品價值,等同於最終產品、服務的總價值量。P指價格水平;PY指名義產出;Vy指一定時期同一貨幣支付生產性服務或者說最終產品、服務的次數,稱為收入流通速度(income velocity)。

可以推論,由於交易性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在短期內可視為常量,而具有收入交易功能的交易性貨幣是交易性貨幣的一部分,那麼該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亦是穩定的。可見,以收入交易為基礎的交易性貨幣量將以固定的正比例作用於名義產出。

如果交易說貨幣數量論的上述觀點是成立的,那麼貨幣模式認為,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向社會係統注入一定數量的交易性貨幣。進而形成交易性貨幣缺口(即貨幣供給大於需求的非均衡狀態),就會引起產出、價格變動,從而再次實現貨幣供求均衡。在這一過程中,中央銀行通過監控其中的以收入交易為基礎的交易性貨幣即可實現控製名義產出目標。

具體而言。假設中央銀行采取了偏鬆的政策操作,這就意味著,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中央銀行注入過多的貨幣將導致企業和個人實際持有的貨幣數量大於其意願持有的貨幣數量,從而出現了交易性貨幣缺口狀態。但是。隨著企業和個人逐漸意識到其所持有額外增加的貨幣將是持久性的,則會將過剩的貨幣處理掉。而這種處理貨幣的過程實際上包含了企業、個人之間的一係列相互交易的過程。正如弗裏德曼所說:“個人將持有的多餘的現金餘額設法通過購買債券、商品和服務,通過償還債務,甚至作為禮品而支付一大筆錢來處理他們過剩的貨幣餘額,而不是從相應來源上收取貨幣餘額”。而且,在企業和個人通過相互交易以試圖將過剩的貨幣餘額支付出去時,這種多支出的嚐試會增加商品、服務、債券的需求,從而導致價格上升、產出增加。其中,價格上升會導致企業和個人實際持有的貨幣數量減少,而產出提高則相應增加他們所意願持有的貨幣數量,從而貨幣缺口趨於消失,貨幣供求重新均衡。可見,在貨幣供求由非均衡到回複均衡的過程中。產出和價格的調整起到了關鍵作用。那麼,按照交易說貨幣數量論所提出的以收入交易為基礎的交易性貨幣與名義產出具有固定的正比例關係,則中央銀行通過監控這類貨幣就有可能實現名義產出目標。同時,名義產出再分解為實際產出和通脹即可實現通脹目標。

(2)依據貨幣模式的操作框架、衝擊因素及其不確定性。在實踐中,依據這一模式的操作框架可以描述為:

①中央銀行在準備金市場中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準備金頭寸以實現調整準備金總量這一操作目標。

②準備金總量再由貨幣創造過程形成貨幣存量這一中介目標。

③貨幣存量作用於名義產出。

④名義產出加以分解進而實現通脹目標。

還需說明的是,貨幣模式所使用的貨幣諸如交易性貨幣、以收入交易為基礎的交易性貨幣均是功能意義上的概念,然而,在現實中由於金融創新的廣泛存在,大量新產生的貨幣資產不僅具有交易媒介功能,而且還具有價值儲藏功能,這使得中央銀行難以找到以收入交易為基礎的交易性貨幣功能相一致的貨幣資產。通常的處理方法是,按照各類資產轉化為交易媒介的難易程度(即貨幣性程度),將其列為一統計指標,然後使用貨幣總量(monetary aggregate)這一統計意義上的概念概括某一類資產的貨幣性程度,並在操作框架中使用這一概念。

這一框架中可能存在以下幾種衝擊因素,並由此構成了該框架的內在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