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是計劃,包括方針、目標、活動計劃、管理項目等。
第二階段是實施,即按照計劃的要求去做。
第三階段是檢查,檢查是否按規定的要求去做,哪些做對了,哪些沒有做對,哪些有效果,哪些沒有效果,並找出異常情況的原因。
第四階段是處理。就是說,要把成功的經驗肯定下來,變成標準。以後就按照這個標準去做。失敗的教訓也要加以總結,使它成為標準,防止以後再發生。沒有解決的遺留問題反映到下一個循環中去。
計劃、實施、檢查、處理這個過程,不斷反複進行,一個循環接著另一個循環,每一次循環都賦予新的內容,好像車輪一樣,轉動一次工作就前進一步。
整個企業的工作要按PDCA循環進行,企業各部門、車間、班組直到個人的工作,也要根據企業的總目標、總要求,具體製定出自己單位和個人的PDCA工作循環,形成大環套小環,一環扣一環;小環保大環,推動大循環。PDCA循環作為質量管理的一種科學方法,適用於企業各個環節、各方麵的質量工作。
【思辨策劃DIY 10-7】
PDCA循環如何應用在學習質量的改進中?
(四)質量改進的常用方法簡介
1.檢查表
檢查表又名核查表、調查表、統計分析表,是利用統計表對數據進行整體和初步原因分析的一種表格型工具,常用於其他工具的前期統計工作。以下為不合格品分項檢查表。
2.因果圖
因果圖由日本質量學家石川馨發明,是用於尋找造成質量問題的原因、表達質量問題因果關係的一種圖形分析工具。一個質量問題的產生,往往不是一個因素,而是多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常,可以從質量問題出發,首先分析那些影響產品質量最大的原因,進而從大原因出發尋找中原因、小原因和更小的原因,並檢查和確定主要因素。這些原因可歸納成原因類別與子原因,形成類似魚刺的樣子,因此因果圖也稱為魚刺圖。下圖是在製造中出現次品後,尋找其原因形成的因果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原因被歸為工人、機械、測試方法等6類,每一類下麵又有不同的子原因。
3.直方圖
直方圖是將質量數據按順序分成若幹間隔相等的組,以組距為底邊,以落入各組的數據頻數為依據,按比例構成的若幹矩形條排列的圖。直方圖的典型作用包括:觀察與判斷產品質量特性分布狀況;通過直方圖形狀,判斷生產過程是否正常,判斷工序是否穩定,並找出產生異常的原因;計算工序能力,估算生產過程不合格品率。
直方圖典型形狀包括:正常型、偏向型、雙峰型、鋸齒型、平頂型和孤島型。通過已總結出的不同形狀常見質量原因,為迅速發現和解決質量問題提供了重要途徑。對正常型直方圖再進一步與公差限的結合,可直觀快速地判斷工序能力和質量狀況,直觀發現工序異常。
4.散布圖
散布圖又稱散點圖、相關圖,是表示兩個變量之間相互關係的圖表法。橫坐標通常表示原因特性值,縱坐標表示結果特性值,交叉點表示它們的相互關係。相關關係可以分為:強正相關、弱正相關、強負相關、弱負相關、不相關。
5.排列圖
排列圖也叫巴雷特圖、主次因素分析圖和ABC法。排列圖法,又稱主次因素分析法、帕累托(Pareto)圖法,它是找出影響產品質量主要因素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圖表方法。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柏拉圖(1848-1923)分析社會經濟結構時,發現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裏,後被稱“柏拉圖法則”。1907年美國經濟學家勞倫茲使用累積分配曲線描繪了柏拉圖法則,被稱為“勞倫茲曲線”。20世紀60年代,日本品管大師石川馨在推行自己發明的QCC品管圈時使用了排列圖法。它是用來找出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的一種方法。它一般由兩個縱坐標、一個橫坐標、幾個長方形和一條折線組成。左邊的縱坐標表示頻數(如件數、金額、時間等);右邊的縱坐標表示頻率;橫坐標表示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按頻數大小自左至右排列;長方形的高度表示因素頻數的大小;折線由表示各因素的累計頻率的點連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