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8年開始,福特著手在T型汽車上實行單一品種大量生產,到1915年建成了第一條生產流水線,實現了一分鍾生產一輛汽車的願望,到1916年T型汽車的累計產量達到58萬輛。隨著產量的增加,汽車的成本也大幅下降,從1909年的950美元,降到了1916年的360美元,11年後,也就是1927年,T型車的累計產量突破了150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50%。很多美國家庭實現了汽車夢想。
(2)成批生產
成批生產是指一年中分批輪流地製造幾種不同的產品,每種產品均有一定的數量,工作地點的加工對象周期性地重複。與大量生產比,成批生產的產品品種比較多,產量比較少。
成批生產介於大量生產與單件生產之間,即品種不單一,每種都有一定的批量,生產有一定的重複性。現實生產中,單純的大量生產和單純的單件生產都比較少,一般都是成批生產。
(3)單件生產
單件生產是指產品品種多,而每一種產品的結構、尺寸不同,且產量很少,各個工作地點的加工對象經常改變,且很少重複的生產類型。如輪船製造。
(二)服務型生產運作類型
1.按是否提供有形產品分
(1)純勞務型服務。純勞務型服務不提供有形產品,如谘詢、律師、授課等服務。
(2)一般勞務型服務。該類型服務提供有形產品,如批發、零售。
2.按與顧客接觸的程度分
(1)高接觸型運作。是指那些與顧客直接打交道的服務性運作,如酒店接待、櫃台銷售、醫院門診等。
(2)準製造型運作。是指不與顧客直接打交道,而是從事業務和信息處理的服務性工作,如企業的行政管理、會計事務處理等。
(3)混合型運作。介於高接觸型運作與準製造型運作之間,如售後服務、電話銷售等。
五、生產運作管理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全球化企業和全球化市場不斷湧現。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變化,企業生產組織也應做出根本性變革。
全球化競爭的不斷加劇,使得產品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要求企業縮短產品從創新到上市的周期,這對生產運作管理又是一大挑戰。
人類為了自身的高質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斷從自然界中攫取資源來發展生產,在獲得物質生活不斷完善的同時,土地植被的破壞、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惡化、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生產管理者除了對提供產品和服務負責外,還要對生產產生的“廢物”負責。
圍繞成本、質量、交貨期、產品開發周期及環保展開的市場競爭,使得生產運作管理出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生產運作管理的範圍日益變寬
與傳統的生產運作管理相比,現代生產運作管理的範圍正在日益拓寬,與企業其他管理的界限正逐步淡化並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趨勢日漸明顯。
(二)生產運作策略將受重視
傳統的生產運作隻被認為是執行公司戰略,無策略可言。而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生產運作管理必須要在全球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以盡可能低的成本、最快的響應速度來製造個性產品、提供個性化服務。如何優化資源配置,如何製造個性化產品和提供個性化服務就是策略問題,這些策略成功實施是實現企業的總體戰略的前提條件。
(三)業務過程重組
由於完全買方市場對公眾大市場的取代,顧客要求企業按其要求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而且在同一市場出現的產品隻有價格低、質量高、服務好才能贏得顧客青睞,產品生命周期日趨縮短使以任務為導向的生產管理成為過去。因此企業應該圍繞過程來組織所有活動,是企業業務的再發明而不是原有業務的改進與擴展。
(四)供應鏈管理使企業更具競爭力
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企業不可能在所有時間和所有方麵都占據優勢。為贏得競爭,企業就摒棄過去那種從研究開發到設計製造到銷售,從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成品的發貨,都由企業自身獨立承擔和控製的模式,轉而與在設計、原材料供應、毛坯製造、零部件加工、產品裝配、包裝、運輸等各個環節中有優勢的企業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一條從供應商、製造商、經銷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與信息流網絡,即供應鏈。供應鏈使鏈中的企業能更好專注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供應鏈企業具備很強的整體競爭力。
(五)大量定製生產將個性化與標準化有機結合
工業革命早期的生產是個性化生產,它按照顧客個性化需求來進行產品生產,采用的是定製生產方式,但效率低、成本高;而標準化生產的產品具有共性,采用的是備貨型的生產方式,由於產品具有共性,易達到規模經濟效應,因而可以實現高效率與低成本,但無法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如何以大量生產的效率和成本來生產個性化產品,是生產運作管理要解決的問題。大量定製生產巧妙地將個性化與標準化結合起來,以大量生產的效率和成本,生產個性化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