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人們都報以會心的微笑和掌聲。
關於加工方法,執行級信息加工方法最固定,如會計每個月計算工資的方法、倉庫領料手續等,都是固定的。策略信息次之。戰略級信息的製定方法最靈活,有時靠人預測一下,有時靠計算機模型計算一下,所有信息都隻能作為決策者的參考,究竟怎樣決策還要由決策者的決策藝術水平決定,需要決策者有超脫於複雜現實因素的能力和魄力,有時也善意地被人們戲稱為“拍腦袋決策”。
再從使用頻率看,執行級信息的使用頻率最高,例如一種質量檢查的標準,每天都要用它去衡量加工的產品是否合格。策略級信息次之。戰略信息則使用頻率最低。
最後,在信息的精度方麵,執行級信息要求精度最高,如每天會計結賬,要求分文不差。
策略級信息次之。戰略級信息要求最低,有時一個長期預測能有60%-70%的精度已很滿意,過高地要求戰略級信息的精度往往會帶來假象,而且戰略有時隻體現為一種思路和方向,沒有精度的要求。
(三)可壓縮性
信息可以進行濃縮、集中、概括以及綜合,而不至於丟掉信息的本質。很像物質中的液化氣、壓縮餅幹。當然壓縮過程中會丟失一些信息,但丟失的是無用的或不重要的信息。
無用信息有兩種:一種純屬幹擾,好像收音機中的雜音,本來就應該清除,而且清除得越幹淨越好。另一些是冗餘信息,本質上它是多餘的,在傳輸過程中起到補充作用,也可能起到檢查和糾錯作用。管理者必須意識到的是,信息溝通者的水平和素質越高,信息的可壓縮性越強,冗餘信息過多使人感到囉嗦乏味。壓縮信息在實踐中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沒有能力和必要搜集一個事物的全部信息和儲存越來越多的信息。壓縮信息可以提高信息溝通和信息管理的效率。
(四)擴散性
信息好像熱源,它總是力圖向溫度低的地方擴散,因為或者是信息源一方要積極地把信息傳播出去,或者是信息的接收方迫切地要得到信息,信息的擴散是其本性。信息的濃度越大、越離奇,信息的擴散性就越強。中國有句古話“沒有不透風的牆”,就說明了信息擴散的威力。
信息的擴散性存在兩麵性,一方麵它有利於信息、知識的傳播和交流溝通,現代計算機網絡就是通過技術手段促進信息的擴散加快速度和縮短距離;另一方麵信息的擴散不利於信息的保密,可能造成信息的貶值,危害到信息所有者的利益,進而影響信息源方搜集、加工有價值信息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又要人為地建立起信息的壁壘,通過計算機技術手段,如加密技術,以及法律手段,如保密法、專利法等,來阻礙信息的無條件擴散。如果管理信息係統隻是快速傳播信息,而沒有任何必要的保密保護措施,就會大大影響人們,尤其是信息提供方使用管理信息係統的積極性,最終導致管理信息係統的失敗。所以,有效的管理信息係統既要有促進信息傳播的一麵,又要有阻礙信息任意擴散的一麵。
(五)分享性
按信息的固有性質來說,信息隻能共享,不能交換。物質的交換是零和的,交換雙方之間一方之所得就是另一方之所失。信息則不同,我告訴你一個信息,我並沒有失去什麼,不能把這條信息從我腦子裏抹去,這是信息交換的非零和性。信息的分享沒有直接損失,但有間接損失,如信息分享後可能造成信息的貶值,原來的信息擁有者失去了信息壟斷地位。
信息分享的非零和性造成了信息分享的複雜性。有時我告訴你信息,我不失你得,大家都可以使用相同的信息而不相互影響;有時你得我也得,在信息分享過程中,通過互動的交流反饋,信息接收方在得到信息時給信息傳遞方一些新的啟發;有時你得我失,如甲告訴乙一些客戶的信息,乙因此而搶走了甲的客戶;有時我不失你也不得,一些知識性的信息甲告訴乙,但乙不能理解。
尤其是知識性信息,管理者總是希望在企業內盡可能分享。嚴格說,知識性信息隻有共享了才成為企業資源,如果不共享隻存在個人頭腦中,即使他把這些信息用於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仍然還是員工個人的資源而不是企業的資源。事實上,知識信息的共享是90年代中後期以來興起知識管理的一大難題,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這一問題也已經引起了管理學界和企業界人士的重視並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不做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