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管理學概述(2)(1 / 3)

(四)能力素質

能力素質是指管理者把各種管理理論和業務知識應用於實踐,進行具體管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能力與知識、品德、心理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是一個十分綜合的概念。

管理學家卡特茲將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分為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三方麵。

【思辨策劃DIY 2-5】

管理究竟是經驗和方法還是一門完整的科學?為什麼有人沒有念過MBA,不是管理專業畢業,甚至文化水平很低,也能勝任管理工作,成功地創業、守業;而有些人拿著管理專業的高級文憑,也未必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思辨策劃DIY 2-6】

請思考“優秀員工”和“有管理能力的人”之間有何區別。

第二節 管理思想和理論的演變

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曆史條件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盡管人類管理思想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人類最初試圖通過集體勞動來達到一定目標的年代,但係統化的管理思想,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西方形成並蓬勃發展起來。

當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機器大工業逐步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尤其是18世紀下半葉從英國開始發生的工業革命,使商品生產日益發達,以機器大生產為特點、以盈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單位工業企業的發展,使企業管理日益受到重視。在企業生產中,成百上千乃至成千上萬的員工在一起進行共同勞動,需要合理細致的分工和緊密的合作,要使技術複雜、工藝要求嚴格、連續性強的生產過程順利進行,就需要進行一係列的管理協調活動,因此,管理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和直接產物。共同勞動規模越大,分工越細,技術勞動手段越複雜,社會經濟聯係越廣泛管理就越複雜、越重要。

【思辨策劃DIY 2-7】

為什麼西方管理理論在世界上處於絕對優勢,而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沒有係統化的管理思想?

西方的管理思想史可大致分為傳統管理、科學管理、行為管理、管理理論叢林、現代管理等幾個階段。

一、傳統管理階段及特點

傳統管理階段大致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在18世紀中期及下半葉,有一些人為了解決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管理難題,從各種角度對管理進行了一些理論研究,其中有較大影響力和貢獻的有羅伯特·歐文、亞當·斯密、查爾斯·巴貝奇。但這些早期的研究並未形成係統化的理論體係,在管理實踐中,主要體現為兩個特點:

(一)師傅帶徒弟的經驗管理模式

管理上沒有統一規範的工作標準和規程,管理效果取決於管理者個人的水平,生產效率取決於個人的技能和責任心,工人的技能培養、產品工藝、質量控製也缺乏規範和標準。

(二)企業管理往往由資本家直接擔任

當時管理事務的決策處理一般是家長式的專製和獨斷。而隨著企業的發展,工廠主開始意識到單憑自己的經驗和直覺已難以勝任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最好的辦法是讓那些有經營管理才能的人替自己分擔一些管理工作,在後期出現了一些廠長、監工、領班等“特種雇傭人員”,但總體管理還是由資本家親自掌握,這顯然製約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思辨策劃DIY 2-8】

請將西方經驗管理模式與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初級階段的管理模式作一對比,會得出怎樣的結論?

二、科學管理階段

科學管理階段時間大致從20世紀初到40年代,包括泰羅、法約爾、韋伯及其學派,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