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科學。
(二)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
理論的作用在於指導實踐。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融入人們的行為方式,不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它就沒有價值或沒有實現它的價值。而管理恰恰體現了這一點,管理科學不僅來源於實踐,而且對實踐十分尊重,管理講求實效。另一方麵,由於管理對象的複雜性和管理環境的多變性,很難用陳規或原理把它禁錮起來,因此管理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學校裏是培養不出“成品”的管理者的。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管理學基本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管理實踐中不斷地磨練,逐步感悟,逐漸積累管理經驗,才可能較好地把握管理。
(三)管理學是一門發展中的科學
管理學是一門與社會經濟發展聯係特別密切的學科,其建立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曆史淵源。管理學發展至今不過百年曆史,已經曆了許多不同的曆史階段,在每一個曆史階段,由於社會背景的不同,產生了各種管理理論。尤其在當今社會加速度發展態勢下,管理學必將隨著社會生產力、技術水平、社會組織結構、人們觀念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發展、完善。
因此,管理學又是一門處於不斷發展中的科學。
三、管理者的素質
關於管理者的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涉及多方麵因素,而且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以下隻是對管理者應具備的素質進行概括性敘述。
(一)品德素質
品德素質體現了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製觀念,持續有力地指導著他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作為一名管理者,應具有全方位的完善的品德素質,包括責任感、公正、無私、誠信、愛心、遠大理想等等。
管理者隻有具備了良好的品德素質,才能有足夠的自律能力,合理、公正地使用權力、調配所掌管的資源;才能以德服人,發揮管理者的權威與魅力,在企業中具有感召力,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麵對知識員工,這一點更為重要;也隻有具備足夠的品德素質,才能抗拒眼前利益的誘惑,權衡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關係,從而謀求企業的長遠發展。
生意人,創造錢;商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企業家,為社會承擔責任。
——馬雲
事實上對管理者、普通員工,乃至家庭主婦而言,要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品德素質都是居首位的。請反思你是否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具備良好的品德素養。你認為有效的品德修煉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品德培養的途徑當然很多,比如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閱曆的積累等,但作為學習能力極強、對未來有著種種夢想和期待,並且也應準備接受生活對你們的考驗和磨礪,準備以健康的心態參與二十一世紀激烈競爭的青年學生而言,我們應更強調塑造品德的文化涵養根基,通過對古今中外經典作品的閱讀,體會價值觀念的豐富內涵,從而構建自身既個性化又符合真善美普世價值的道德觀係統。
我們還建議同學們注意觀察當代中國優秀企業家的精神氣質,尤其是那種基於文化內涵的品德素養,相信你會受到啟示和激勵。
(二)知識素質
知識素質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藝術的基礎與源泉。知識素質對於管理者而言意味著良好的思維方式、邏輯、理性、信息量以及較好的分析判斷、預測、謀劃、創新等能力。
一般來說,管理者應掌握以下幾方麵的知識、能力:政治法律知識,以便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懂得按經濟規律辦事;心理學、社會學方麵的知識,善於協調人際關係,調動員工積極性;工程技術等方麵的專業知識;等等。
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英國科學家、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
(三)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包括心胸寬廣、韌性等,它使人能承受各種困難、挫折、不公平、責難、非議等等,這對於管理者而言顯然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管理者處在一個眾多因素交錯在一起、又伴隨著複雜的利益糾葛的關係網中,要從容麵對、協調其中的矛盾,並有效調動各方資源和積極性,共同完成企業的事業,對管理者的心理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
——莎士比亞
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愛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