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3 閃聯標準(2 / 3)

在“智能互聯”領域,聯想也在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力爭促使這個標準能成立,至少要確立為中國國家標準。此事也使聯想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聯想希望申請國家標準的早期,曾經受到另一個國家標準的困擾。在2001年11月國家組織的“中國數字電視標準工作組”中,下分為8個子工作組,其中一個叫“數字家庭網絡平台”工作組。這個工作組的工作目標是:建立未來家庭網絡平台與數字電視接收設備間的接口標準,實現設備間的互連、互通、互操作。該工作組最早由長虹牽頭負責,後來改由海爾牽頭,再由11家單位組成核心成員,後來聯想等另外11家也參與進來,變成了22家,但核心層始終是那11家。聯想當時的想法是:積極參與“數字家庭網絡平台”工作組的工作,爭取將聯想的標準融入家庭網絡標準。但是這一美好願望受到了11家核心成員的抵製,估計他們的意思是這些核心成員一起做了兩年的工作,不希望輕而易舉地被聯想的標準所取代。在標準組一次決定選擇以哪家標準作為基本藍本的會議上,在各家代表發言後,未經過充分討論,就匆匆舉手表決了。結果按照11家的事先約定,聯想的方案被否決掉了。事後曾有不滿他們做法的一些成員向我們描述了一些內幕,也表示了對聯想方案的支持。

在加入家庭網絡標準落空後,我們改變了策略,幹脆自成體係,單獨成立一個標準組。其實認真說起來,兩個標準並不是一回事,從涉及的範圍到標準的內涵全不一樣。但是這麼大改動,確實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的同意才行。經與信息產業部主管標準的韓俊副司長反複溝通,他同意開一個研討會,請各方專家來論證是否應該獨立成立標準組。經各方準備之後,2002年11月25日,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華北大酒店舉行。雙方各請了等額的專家,在信息產業部科技司主持下,雙方分別進行陳述。經過陳述和答辯,結果出來了。絕大多數專家(包括一些對方請的專家)認為兩個標準不是一回事,應該同意以聯想為首的廠商聯盟進行“智能互聯”標準(後來簡稱閃聯)的研究。在如此明確的專家意見下,科技司也沒有立刻拍板決定,而是又拖了半年多才正式批準成立“閃聯標準工作組”。

好在“閃聯標準工作組”的成立沒有影響“聯想世界”的重大活動。12月3日,“聯想世界”大會在聯想集團總部召開。這次大會規模宏大,請來了政府領導、中外企業代表、重點行業客戶、學術界人士等,目的是向世人全麵展示聯想的技術成就。相關部門在策劃此活動時,真是費盡了心機,幾十次修改策劃案,最後好不容易在“關聯應用”的口號下統一起來了,意思是把所有業務都和“關聯應用”掛上鉤。

不管怎樣,那次大會是成功的。至少借著各界人士雲集聯想,向大家解釋清楚了什麼是“關聯應用”,“關聯應用”的概念從此世人皆知。

“閃聯標準”的概念是立起來了,但是麵臨與TD-SCDMA、EVD等標準同樣的問題,即將來能否被市場認可,特別是國際市場的認可,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聯想以及各方專家都清楚一點:迄今為止,與“閃聯標準”類似的國際標準至少有兩個。一個是UPnP,另一個是DHWG。前者是以英特爾、微軟為首的400多家企業搞的大型國際標準,該標準的目標也是要做終端設備間的互聯互通。此項標準已經投入了巨資,曆時3年,是已經公認的國際標準。DHWG標準是由英特爾牽頭,17家大型企業(包括微軟、索尼、三星等,後來聯想加入)共同組成工作組,其工作目標與“閃聯標準”更加接近。在這種形勢下,有沒有“閃聯”的生路是很難說的。有一點與大唐標準類似,“閃聯標準”與兩大國際標準相比,在財力、人力、物力上的差距十分巨大。甚至“閃聯標準”的投入規模還遠不如大唐,假定UPnP標準聯盟有5萬人在研發,大唐的TD-SCDMA是500人,聯想直接做閃聯標準的可能不會超過50人。在資金投入方麵,UPnP標準估計是幾百億美元的數量級,大唐的投入超過10億元人民幣,而聯想直接用於“閃聯”標準的投入應該在數百元萬人民幣以內。在這樣力量懸殊的搏殺中,前景如何應該是可以預計得出的。

2003年夏季,在互聯互通領域內出現了戲劇性的情形,其結果耐人尋味。6月25日,英特爾等17家企業宣布成立數字家庭(DHWG)標準工作組;7月17日,閃聯標準工作組(IGRS)也宣布正式成立;8月21日,海信與英特爾一起,發布數字媒體適配器(DMA),可以實現家電與信息類產品互聯互通,並且還與DHWG、IGRS兼容。一時間,這個領域顯得非常熱鬧。聯想在DHWG標準組中,海信在IGRS標準組中,又與英特爾一起搞了個DMA,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一點可以確認,這一切並非刻意安排的,他們之間也應該沒有事先商量。那麼隻能認為,大家都普遍看好這個領域,都希望在此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這中間,有競爭也有合作,未來各種組合的融合也是可能的。不妨設想,假如“閃聯”最終能融入到某個主流國際標準中,那也應該看作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