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十年雙簧管教學之得(3 / 3)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雙簧管教學的整體要求出發,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確定方案。一般來說,初級階段,雙簧管教師需要在學生選擇這個樂器的開始,首先要介紹雙簧管這個樂器的優缺點,闡述一係列附帶問題,如嘴唇的厚薄、手的大小等適合不適合學習雙簧管;樂器的類型(全自動和半自動);品牌與類型的不同帶來的價格分層等。然後,在選擇確定之後,詳細詢問學生的學習要求和目標,製定相應的教學方案,針對不同要求、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進行有計劃、有變化的教學實施和調整。在這期間還要介紹些好的雙簧管音樂讓學生聽。而升華階段的學生所針對的東西又不一樣,他們麵對的主要是演奏作品,在他們演奏一首新曲子之前,教師必須要對其創作者、創作背景、音樂風格、技術特點、難重點段落部位等做細致講解,並親身示範,下課後還要求學生對以上因素進行更深入的探索、理解和認識,並在感悟到此曲的以上特點後,能有文字記錄或口頭講述。當然,最後大量練習的要求也是必須的。

2.重視科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

雙簧管教學的曆史表明,教師傳授學生學科知識、演奏藝術和演奏方法的經驗已相當成熟。但是,在學生掌握各種表演技巧和技能的演奏過程中,又會出現教師不能完全預測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比如,學生在學習、考試和上台演出時,不同人有不同的心理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專業技術教育的同時,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演奏心理。在這一方麵,可以說教師的經驗還需要繼續探索,總結提高。基於此,在細心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論雙簧管的演奏心理》一文,把心理素質培養納入平時的教學過程,對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應變能力和演奏能力,有明顯的效果。然而,教學對象是變化的,又會有不同於過去的情況和問題,需要繼續研究和解決。再拿雙簧管專業教學來說,如何引導出學生內心對音樂的理解,與之情感的融合而產生出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是以前教學中沒有注意的,需要深入探討。因此,科學研究如同教學一樣,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科學研究是提高教師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

三、積極參加學術交流活動,革新雙簧管教育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與世界的全方位接觸,使得整個中國的各行各業受惠頗多,音樂行業毫無疑問也是受益者。不說其他,單是信息的獲取速度的加快、渠道的拓寬,就惠及了許多音樂專業的工作者。原本可能作為主流方式的磁帶,逐漸被“奢侈”的CD,甚至更為方便、快捷和省錢的網絡在線收聽、下載收藏所取代,隨身攜帶的MP3、手機等數碼產品讓音樂隨時隨地可以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因此,國內的音樂工作者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行業資訊和產品,從而快速全麵地更新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表演、教育理念。溝通渠道的疏通,也讓更多的西方前沿音樂事業的工作者樂於到中國來做學術交流,互通以後,原本可能“閉門造車”帶來的問題得以改正,再進一步,獨具匠心的“中國特色”方法,又給予他國音樂家以啟迪,這種見效快、獲利大又互利共贏的局麵大大促進了中國音樂事業的快速發展,因此,近幾年來的各類音樂界專家的學術訪問,以及各類藝術節猶如雨後春筍紛至遝來,展現出勃勃生機。

作為雙簧管教師,從事了多年的專業表演、教育,上述問題的產生和經過,以及之後的變化、體會尤其較深,同時收獲也是巨大的,不僅是技術層麵的,更是理念的革新。因此不得不說的是,很感謝幾番做客四川音樂學院,作學術交流的德國柏林音樂學院的雙簧管教授羅德裏格斯先生;也感謝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雙簧管藝術節和2011年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首屆國際雙簧管藝術節。在藝術節上與這些國內外最前沿、最優秀的雙簧管表演家和教育家的溝通交流,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筆者對雙簧管的理解,以及之後對教育方式的調整。

結語

從2003年至今,10年左右的時間,結合各種情況,筆者在不停地挖掘雙簧管教學的新出路。上述問題的回顧與反思,以及一些新的理念的闡述,都是在筆者實際教學中得到了一定檢驗的。當然,很多問題的解決還在摸索之中,也在不停地借鑒其他音樂專業的先進理念來改進、鞏固雙簧管教學思維。值得欣慰的是,在上述理論基礎支撐帶來的實際教學結果中,筆者所教授的學生畢業後有一部分進入文藝團體,比如四川省交響樂團的兩名雙簧管演奏員,還有甘肅省歌舞團的雙簧管演奏員,還有的在大學教雙簧管,還有一些擔任中學教師。初學階段的學生許多都成為成都七中、石室中學和成都市外國語學校的藝體類學生,學習積極,成績優異且特長鮮明。從2008年至今,他們多次在成都市優秀藝術人才選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成果是比較令人滿意的,這也是筆者繼續堅持探索下去的動力。

借用一句古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西方古典音樂代表,雙簧管教學的發展道路還很長,這需要廣大後輩學子不斷地追求探索,才能在以後的中國,讓雙簧管的“天籟”傳播下去。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管弦係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