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畫麵感的方法很有效果的。學生的吹奏過程中,哪怕是最基礎的長音也是一樣。在筆者給學生上大課集體吹奏長音時,筆者會要求他們閉上雙眼,想象自身已經是位有成就的演奏家,休假時開著自己的車到郊外,在盛夏的早晨佇立在山嶺之上,俯視隨清風搖曳的金黃麥穗,周遭寧靜至極,心思也平靜至極,緩緩長音,仿佛如撫慰稻穗的微風,輕揉著還在熟睡的麥農的雙耳與心田。這種編故事般的引導,逐漸營造出寧靜的場合,讓學生的心境得以平和,心思也隨故事的情景起伏,要讓他們忘掉氣息,忘掉嘴型,忘掉節奏,忘掉刻意的控製,自身放鬆在樂音構建的故事裏邊。這樣吹奏出的長音才是最自然放鬆的,也是筆者所追求的。在平時學習過程中,要不停地去追求這種引導,這種氣氛,安靜之下才能觸及心靈的反饋,才能吹奏出音樂,不然隻能是機械的樂音製造。
對於表演專業的氣場來說,形體上配合音樂的起伏是比較關鍵的一點。筆者所見過的大多數學生,在舞台上的表演都缺乏肢體、眼神等形體動作上的展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他們在台上的眼神和姿態,就可以看出他們心思沒在音樂上,隻是控製著樂音的準確行進,可以說他們的演奏幾乎沒什麼錯誤,完成度也不錯,但是空洞,甚至乏味。比如,有一個學生,從進校到現在,情況就如同上述一樣,能夠保證樂音的準確,但是很難讓人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其間,筆者就強調說:“你的音樂能夠做到準確,但是顯得呆板,缺乏柔感、美感,我希望你吹奏時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很美很溫柔的女孩,把和自己喜歡的男孩在一起的那種內心甜蜜、幸福用音樂表現出來,要讓欣賞者感受出你的情意,甚至是媚態、性感,哪怕是誇張的做作之態也行。”這樣的角色灌輸使她在之後的練習過程中逐漸找到了狀態,音色的柔美之感相較以前有了質的飛躍。情緒上的浮動帶動肢體的運動,肢體的運動又反饋以情緒的感受,兩者相輔相成,是一個成熟音樂表演者的必備要素。梅耶爾大師的表演就極具肢體感染力,從他的表演中,人們能清楚地感受到他情緒的變化和音樂的展衍。
學生的專業提高是需要多方麵綜合的,而且也非一朝一夕就能有巨大的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增加,自身情感的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斷豐富,與之共鳴的音樂情緒也得到更多的契合點,自身音樂世界觀才能完善,才能在技術與情感的雙軌之中踏實前進,成為一名合格的雙簧管演奏者。這樣的一個過程是需要結合個人情況不斷探索、修正的,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學生在學習初期很難找到感覺,但長此以往會逐漸取得成績,進而找到作為一名雙簧管演奏者的自尊、自豪感。
二、加強基本功的訓練,適時開展科學研究
1.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嚴格各個教學環節的訓練
首先,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雙簧管應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擁有“樂器中的熊貓”之稱的雙簧管,有區別於其他樂器的特點。無論是作為獨奏樂器,還是交響樂隊中的定音樂器、主奏樂器,其擁有的細膩獨特的音色,能展示出豐富的音樂畫麵,雖然是高音區樂器,高亢明亮、豐富多彩的音樂線條是一大特色,但其特殊的技巧和音色,又可展現出別樣的厚重穩妥之感。因此,其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對演奏者的氣息、嘴型、手型、站姿、呼吸等要求就近乎苛刻。不誇張地說,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吹奏雙簧管的。由於近10年來的“音樂熱”,許多家庭都把孩子在音樂方麵的培養當作一門重要的課程,名曰“綜合素質、音樂情操的培養”。所以,莘莘學子都加入到學習鋼琴、小提琴、薩克斯、單簧管等西洋樂器大軍中。雙簧管雖然冷門,但也借勢有所發展。初衷是好的,毋庸置疑,且對於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藝術人才的發掘,乃至人們音樂素質的提高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但是從這近10年的教育工作中,筆者發現很多家長和學生往往從一開始在概念上就已經進入了誤區。學生在達到一定成績之前就被要求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在練習中磨技術,在練習中找感覺,在練習中感知音樂的美感和自己熟練掌握之後的成就感。不能否認,樂器的掌握需要大量練習時間的堆砌,一位柏林音樂學院的教授說過:“音樂領域裏,從事每一項專業,認真切實的達到1萬小時,你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但機械重複技術上的練習,在一定階段後人是會疲勞厭煩的。比如,人小時候都討厭練習某種樂器奪去了玩耍的時間,從而對音樂的美感並沒有多少自己的理解、體會。而長大以後,從事了這項音樂職業,又不得不感謝小時候那枯燥的練琴時刻,因為那是他(她)成功的基礎。這樣的矛盾幾乎適合於中國現階段的大多數音樂學生,在筆者看來,這是本末倒置了音樂教學的模式,撇開了技術與情感同時融合於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如此,許多學生除了樂器練習本身,對其他輔助方麵都是一知半解。以雙簧管為例,很多學生不了解樂器的保養維護和簡單的修理知識,不知道基礎的哨片製作和修剪方法,不知道所吹奏的曲子出自哪國、哪一時期的哪位作曲家,不知道作曲家的特色是什麼,創作這首曲子的意圖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情景、情緒需要表達。當然,這不能歸咎於學生的能力不夠,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