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預算為依據,強化企業管理。財務預算的本質要求是一切經濟活動都圍繞財務目標的實現而開展,在預算執行過程中落實經營策略,強化企業管理。圍繞預算目標——利潤、成本、銷售、現金流量等——編製預算,鞏固預算目標在企業計劃指標體係中的中心地位。圍繞實現預算目標、指標,落實企業管理製度,提高企業的控製和約束能力。預算指標一經確定,在企業內部便具有“法律效力”,企業各部門在生產營銷及相關的各項活動中,要充分考慮財務預算的可能,圍繞實現財務預算開展經濟活動。企業的決策執行機構按照財務預算的具體要求,按季分月滾動下達預算任務,建立每周資金調度會、每月預算執行情況分析會等例會製度;特別強調財務管理。財務部門按照預算方案跟蹤實施財務控製和管理,重點圍繞資金管理和成本管理兩大主題,嚴格執行各項財務政策,及時反映和監督預算的執行情況,適時實施必要的財務製約手段,把財務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會於執行預算的過程中。同時,加大財務管理的滲透力,拓寬財務管理的工作領域,把財務管理同生產營銷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使財務預算滲透到哪裏,財務管理的觸角就延伸到哪裏,促進全員和全方位財務管理格局。
(3)圍繞實現企業預算,落實管理製度,提高預算的控製和約束力。預算一經確定,在企業內部便具有“法律效力”,企業各部門在生產營銷及相關的各項活動中,要充分地按預算辦事,圍繞實現預算開展經濟活動。企業的決策執行機構按照預算的具體要求,按季分月滾動下達預算任務,建立每周資金調度會、每月預算執行情況分析會等例會製度。按照預算方案跟蹤實施預算控製管理,重點是圍繞資金管理和成本管理兩大主題,嚴格執行預算政策,及時反映和監督預算的執行情況,適時實施必要的製約手段,把企業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貫於執行預算的過程中。
(4)圍繞效益實績,考核預算結果,兌現獎懲。決策部門的期終決算要和預算相銜接(內部報表必須分設“預算數”、“決算數”欄),依據各責任部門對預算的執行結果,實施績效考核,可實行月度預考核,季度兌現,年度清算的辦法,清算結果堅決獎懲到位,使預算製度和經濟責任製有效地結合起來。同時,預算委員會要及時地從預算執行的正負差異中分析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適時提出糾正預算偏差的對策,必要時可調整個別期間的預算方案(非重大意外因素不宜調整年度方案)。它是由一整套預計財務報表和各項業務預算表、投資預算表等組成的預算體係,為企業確立了總目標。為確保其實現,須建立責任會計製度,編製責任預算,進行責任核算、業績考評和獎懲。所謂責任預算,是以責任中心為主體,按其可控的成本、收入、利潤和投資經濟效果等內容編製的預算。全麵預算的各項經濟指標須分解落實到責任預算中,為各責任中心明確各自的具體目標,使各部門、各級組織為實現各自目標而努力的同時,協調一致地實現企業的總目標。
4.實物控製
實物包括企業的資產、物資以及會計賬表等。實物控製是指為保護各種實物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舞弊行為所進行的控製。實物控製的主要內容是:
(1)實物的限製接近
實物的限製接近是減少實物被盜或毀損的機會、劃分責任、保護實物實體的重要措施。實物的接近應嚴格地限製在經過批準的人員範圍內。企業應該根據各種實物的性質及管理的特點,合理地確定允許接近實物的人員,並對限製接近的遵守情況進行嚴格的檢查監督。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一般地說,以下三項實物需要限製接近:[1]現金。現金的管理應限於專職的收銀、出納人員。[2]存貨以及其他容易轉作個人使用的實物,這些物品的存放應該設置倉庫,由倉庫保管員管理,其他人不經批準不準進入倉庫。[3]賬單、賬冊。包括賬單、合同、會計憑證、會計賬冊、財務資料及報表等。這些實物既是企業債權、債務的根據,又是企業財務情況的機密資料。這些資料應嚴格限製接近,在未經批準之前,其他無關人員不能隨意接近和查看,以避免篡改、銷毀資料記錄等事件的發生。
(2)實物的保護
實物保護是指為使實物免遭盜竊、損傷、火災及其他意外的損害,確保實物的完整性而采取各種對策。例如,建造保險門、使用保險櫃以防盜竊;設置滅火器、消防水龍頭以防火災,等等。要定期檢查實物的保護情況,消除隱患,盡可能地減少實物受損的機會。
(3)實物的清查
企業應根據其業務特點,采用定期盤點、輪番盤存的方法,檢查財產物資的實存數量,妥善處理盤盈盤虧,保證實存數和賬存數相符。
成本控製
成本控製,是指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目標,對發生生產經營耗費的各項活動進行組織、調節和監督,使成本控製在預定的目標範圍之內。成本控製屬成本的日常管理,它是落實成本計劃的保證。
1.成本控製的原則
(1)全麵性原則
成本是一項綜合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它涉及到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及每個職工,涉及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因此,成本控製必須堅持全麵性原則。它包含兩方麵的含義:
a.全員控製。指企業必須充分調動每個部門和每個職工控製成本、關心成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上下結合,專業控製與群眾控製相結合,加強職工成本意識,動員企業全體職工積極參加成本管理。
b.全過程控製。它是指成本控製應貫穿於成本形成全過程,它包括從產品的設計、試製、生產、銷售直至產品售後使用維修等各個環節。隻有整個產品壽命周期的成本得到有效控製,成本才會得到有效控製。
(2)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
要使成本控製真正發揮效益,必須嚴格按照經濟責任製的要求,貫徹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將成本管理目標層層分解後,明確規定有關各方應承擔的成本控製責任並賦予其相應的權利。同時對他們的工作業績進行考評,並同其經濟利益掛鉤,做到獎罰分明。
(3)講求效益原則
這個原則要求成本控製的最終目的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此,在進行成本控製過程中,一要厲行節約,圍繞提高經濟效益這一目標,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支出。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二要廣開財源,最大限度地創造收入。三要核算信息成本,將成本控製所必須支付的成本限製在最經濟的限度內,隻有當成本控製取得的收益大於成本控製付出的代價時,成本控製才是可行的。
(4)例外管理原則
在實際工作中,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偏差是經常存在的,管理人員在進行成本控製時,不應把精力和時間分散在每一個差異上,而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重要的,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規的關鍵性成本差異上,查明原因,及時處理。這些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規的關鍵性差異,稱之為“例外”。通常,確定“例外”的標準有以下幾項:
[1]重要性。重要性主要是根據成本差異的大小來決定。一般來說,隻有數據較大的差異才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數額的大小通常以成本差異率來表示。如當差異率超過一個限度,即視為重要差異,作為“例外”處理。
[2]一貫性。如果有些差異雖未達到重要性標準,但卻一貫在控製線附近徘徊,對這些差異也應視為“例外”,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原標準已經過時失效,也可能是由於成本控製不嚴造成的。因此,有必要提醒有關人員引起注意,找出原因,以求解決。
[3]可控性。引起成本差異的原因,對管理者來講,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凡屬不可控因素引起的差異,即使達到重要性標準,也不視為“例外”,否則會挫傷管理者的積極性。
[4]項目本身的性質。凡對企業的長期獲利能力有重要影響的成本項目,即使其差異沒有達到重要性的標準,也應視為“例外”,以引起重視。
2.成本控製的程序
(1)製定成本控製標準
成本控製標準是對各項費用開支和資源消耗規定的數量界限,是成本控製和成本考核的依據。成本控製的標準可以根據成本形成的不同階段和成本控製的不同對象確定,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目標成本。
目標成本是在預測價格的基礎上,以實現產品的目標利潤為前提而確定的。對於新產品來講,投產以後成本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品設計。把產品設計成本控製在目標成本之內,就能在相當程度上保證新產品預期經濟效益的實現。產品設計階段,通常是以整個產品的目標成本或分解的每個零部件的目標成本作為控製標準。
[2]計劃指標。
企業編製成本計劃以後,可以采用成本計劃指標作為成本控製標準。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便於操作,還可根據計劃指標進行必要的分解。可以按生產單位、管理部門分解,也可以按不同產品和每種產品的工藝階段、零部件或生產工序進行分解。采用這種方法可以使成本控製工作落實到每個責任單位和各有關具體人員,並把成本控製、成本核算緊密結合起來。
[3]消耗定額。
消耗定額是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為生產某種產品或零件而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數量標準。它包括材料物資消耗定額、工時定額和費用定額等。在企業生產實踐中,凡是能夠製定定額,都應製定出消耗定額或支出標準,並以此控製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消耗。
[4]費用預算。
由於企業費用支出的項目多、範圍廣,控製起來難度更大,一般需要通過編製費用預算進行控製。
(2)執行標準
執行標準就是對成本的形成過程進行具體的監督。要根據成本指標,審核各項費用開支和各種資源的消耗,實施增產節約的措施,保證成本計劃的實現。
(3)確定差異
在成本計算的基礎上,核算實際成本耗費脫離控製指標的差異。通過確定差異,以發現實際成本比控製標準是節約還是超支,由此進一步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和責任歸屬。
(4)消除差異
消除差異是指組織企業各部門各單位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使成本控製在標準範圍之內。
3.日常成本控製的內容
(1)材料費用控製
產品中的材料費用受材料消耗數量和采購成本兩方麵的影響。要降低材料成本,必須從這兩個方麵進行控製。
[1]材料消耗數量的控製。
材料消耗數量的控製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a.改進產品設計和采用先進工藝。設計是材料成本能否降低的決定因素。產品設計是否合理,不僅關係到產品質量的好壞,而且關係到生產過程中材料消耗數量的多少。產品設計合理,就能從根本上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消耗。工藝是指為生產產品製定的加工操作方法,它對材料消耗量也有很大影響。采用諸如價值工程等先進管理方法,對於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減少材料損失,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