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理論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就業之窗
作者:劉強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失業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是很嚴重,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借鑒西方經濟學中的失業理論,分析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研究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失業理論 大學生 就業難
一、西方經濟學中的失業理論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失業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的不斷發酵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大家對於事業的定義並不是完全統一的,大多數西方國家對於實業定義如下:有工作的人們是就業的;沒有工作而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們是失業的;沒有工作但不找工作的人們不屬於勞動力範圍。
失業這種現象在西方國家首先出現,大約有200多年了。然而在凱恩斯之前,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並不存在失業這種現象。古典經濟學認同經濟一直是充分就業的狀態,在現實社會中看到的那些實業,都可以稱為摩擦性失業。有些人本身不願意去工作,這是他們自願失業。這種現象,並不能稱為真正意義的失業。
而凱恩斯認為之所以存在失業的現象,是因為經濟蕭條、企業倒閉或減少生產,這些會導致雇傭的減少,而這些人是被動的離開工作崗位的,而不是由於這些員工不接受他們的工資水平。既然失業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如果我們擴大市場的需求,企業也增加生產的份額,那麼他們就會雇傭更多的員工。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中,由於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邊際投資效益遞減和流動性偏好等心理規律,單靠私人資本和市場自由調節的作用,一定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凱恩斯根據英國一個世紀以來的統計資料,利用數理統計方法計算出一條貨幣工資變動率與失業率的依存關係的曲線,這就是後來被人們稱之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
二、我國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全國大學生人數達到727萬,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自2006年起,我國每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超過400萬人,而大學生就業率近三年來一直徘徊在70%左右。幾年來未就業大學生人數約有500萬人。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分析
1.中國勞動力市場供求出現失衡,結構性失業比較嚴重。短期內來說,這種局麵是很難得到徹底的改變的。具體來說,供給與需求的結構錯位構成大學生就業中的結構性矛盾,然後影響著大學生的自主就業,這種失衡主要表現在大多數大學生都選擇留在一線城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北上廣深,大學生的第一目標選擇多為公務員、國企、央企或者大型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