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你應該跟你的主管討論你的計劃,若此計劃不太可能為公司導致問題,他將核準你的計劃。一旦獲得核準,你就成為此計劃的“提倡者”。
3 你的計劃沒有額外的權利或公司資源。在你進行此計劃的同時,你仍然必須繼續你的正常工作職責。
4 為成功執行你的計劃,你很可能需要爭取其他人(例如:所在部門的同事、其他部門同事、客戶或供貨商或其他外界人士)提供協助。
5 我們知道並非所有計劃都能成功,就算你的計劃失敗,你也不會遭到處懲。或許,你的計劃會在將來做出貢獻。
6 在完成計劃後,你應該向管理團隊提出一份報告,敘述你的計劃、可評量的成果,以及在過程中提供協助者。這將成為公司知識庫的一部分。
7 成功完成一項或多項這類計劃,將是獲得晉升的主要資格條件。
當然,ICR法不適用所有公司,它最適合鼓勵員工展現主動與創新精神的公司。
如文摘自《長春藤商業期刊》
名企的招聘選才法則
殼牌:3個CAR潛質
殼牌招聘大學畢業生主要是著眼於未來的需要,所以十分看重你的發展潛質。殼牌把發展潛質定義為“CAR”,即:分析力、成就力、關係力。 分析力(Capac ity):能夠迅速分析數據和學習;在信息不完整和不清晰的情況下能確定主要議題;分析外部環境的約束;分析潛在影響和聯係;在複雜的環境和局勢不明的情況下能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成就力(Achieve ment):對自己和他人有挑戰性的目標;為出成果,百折不撓;能夠權衡輕重緩急和不斷變化的要求;有勇氣處理不熟悉的問題。
關係力(Relation):尊重不同背景的人提出的意見並主動尋求這種意見;表現誠實和正直;有能力感染和激勵他人;坦率、直接和清晰地溝通;建立富有成效的工作關係。
IBM:3個“高績效”
IBM需要“高績效”的人才。在IBM的“高績效”文化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第一個是Win,就是“必勝的決心”;第二個是execution,就是“又快又好的執行能力”;第三個是team,就是“團隊精神”。
諾基亞:2個“以人為本”
諾基亞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體現在人才的判斷價值上,公司是通過兩個方麵去實踐“以人為本”的。一是硬件係統,包括:專業水平、業務水平和技術背景,一般由部門的執行經理來考察;二是軟件係統,包括:溝通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靈活性等,一般由人力資源部門來考察。
西門子:對企業家的7個要求
西門子被譽為“企業家的搖籃”。事實上,西門子尋找的正是“企業家類型的人物”,他們對未來“企業家們”的七個基本要求是:良好的考試成績、豐富的語言知識、廣泛的興趣、強烈的好奇心、有改進工作的願望,以及在緊急情況下的冷靜沉著和堅毅頑強。
風鈴摘自《外企成功經驗》
從成功中學習
為什麼從成功中學習很困難?哈佛商學院教授發現,人在麵臨成功時有三個學習障礙:基本歸因錯誤,即人們總喜歡將成功歸因為自己的天賦才能,以及當前的商業模式或戰略,卻對客觀環境因素及偶然事件等所起的作用視而不見;過度自信的偏好,即成功會讓一個人更加自信,讓我們誤以為萬事大吉,一切都無需改變;不問所以綜合症,即如果業績良好,就不再質疑或修正他們對組織現狀的假設。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企業和個人若想克服這三個障礙,避開“轉勝為敗”的陷阱,就必須深刻認識到:無論失敗還是成功都具有借鑒意義,都應該激發我們去深入探索,以更新我們先前的假設、模型及理論。蘋果的CEO史蒂夫·喬布斯就非常善於從成功中學習,他們先是獲得了iPod的成功,然後基於iPod的成功開發了iTtmes,再基於iTunes的成功開發出iPhone,再基於iPhone的成功開發了Appstore,再基於Appstore的成功開發出了iPad。一環緊扣一環,讓蘋果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
如何從成功中學習?1.審視成功的原因,有些成功來自於實力,有些則隻是好運氣而已;2.項目結束後,要係統地進行回顧和點評;3.製定合理的時間框架,以免誤判成功或失敗的原因;4.複製絕不是學習,可以通過六西格瑪及全麵品質管理等工具來挖掘成功原因;5.向工程師學習,即使成功了,也要不停地實驗和檢驗,像深入挖掘失敗原因那樣去挖掘成功的原因,這樣才能帶來更多成功。
事實證明:向公司內部的成功案例學習更加有效,它充分考慮到了企業的真實情況,因此製定的策略更有針對性。而向行業標杆學習往往陷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同樣的商業模式,同樣的流程,照搬到另一個企業中可能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程樂一 摘自 哈佛商業評論網
自我成長篇
讓管理有效排序
1 做正確的事,而不僅把事做正確。這條原則應該是我們管理排序的終極原則,即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如果我們特別聰明,我們也許能夠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但這絕對不應是我們做事的標準。對大部分管理者來說,想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事情就及格了,因為一件正確的事情即使你隻做對了60~70%,你也會得到六七成的整體結果。但不重要的事情即使你做對了120%,它的整體效果也不會有10%。請在做一件事情前問自己:這真的是值得做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