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質長征者左延安(2 / 3)

左延安則更詳細地談了尋求合作的往事。

像國際合作,就找過日韓企業,五十鈴、日野,包括豐田。最初豐田是看上了江淮6~7米底盤的。在輕卡這塊業務,江淮也和歐美談過。“但是談得都很吃力。”左延安坦率地說,“他們總覺得江準與別的企業有很多不一樣,爭話語權的意願太強烈,在管理和技術的目標,不放鬆,用餘光看對手,不要被人家的套路打亂思路。我相信,企業的素質什麼樣,就造什麼樣的車。”“品質”,讓技術緊貼市場

要做自主品牌汽車,惟有“品質”被市場認可。左延安認準了“品質”優先“規模”,這不是自主品牌汽車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而是惟一路徑。

2010年10月,江淮獲得了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獎項“全國質量獎”,成為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中惟一獲此殊榮的企業。鮮為人知的是,這已經是江準的第四次申請,年複一年地爭取,一次次改進,提高品質,心願終於達成,在這一年58家申報企業中,拿到了這個獎項。

沒有哪個獎項讓左延安這麼嘔心瀝血去爭取。它既代表中國質量管理的最高榮譽,同時,又有一套與國際接軌的“卓越績效模式”框架,企業可以用高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綜合實力。

品質的背後是技術與工藝的領先和精湛。

江準確立了造車的“3J”理念:經典、簡約、精益。

而在研發體係上形成了五層次結構:核心層——在總部建立國家級技術中心;海外布局——在意大利都靈、日本東京建立研發設計中心;國內產學研實體與同濟同捷、合肥工業大學、華中科大、天津大學建立研合實體;牽手國外戰略夥伴與意大利賓法、英國蓮花、韓國VENS、奧地利AVL、德國Hofer等優秀設計公司項目形成廣泛的策略聯盟;最後,在企業內部

建立各事業部技術部門,而追求高效的產品研發,與國際同步。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品質是讓客戶感受的,更是要讓市場接受的。

當年,左延安在一次出差時,因為乘坐長途汽車很不舒服,便突然想到,中國一直是通用汽車底盤,江淮為什麼不能造舒適、安全、經濟的專用客車底盤呢?這一個想法,就讓江準填補了一項中國汽車史上的空白。而重要的是,這反映出一家企業能不能把品質用心在消費者身上,能不能把技術貼近市場。

江淮之所以一定要做轎車,因為惟有轎車市場的特性是走進千家萬戶的,其市場潛力不可估量。這固然是企業持續發展的“蓄水池”,同時,也是企業追求品質、技術的根本落腳點。“從全球汽車企業看,不能想像不做轎車。”左延安說。

但在轎車中,在新能源汽車中,江準為什麼又率先推進純電動汽車呢?左延安認為:這恰恰又是江淮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在新能源汽車中,有燃料電池車、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像混合動力技術,西方早已在做,豐田就搞了20多年,人家的機電耦合技術讓專利全部包裹得死死的。中國自主品牌要做新能源,現在主拚這一塊就極其困難。中國還沒有這樣的產業技術、零部件技術、整體變速箱技術等等。而純電動汽車,大家都在嚐試。江淮就切入這個領域,一邊研發,一邊出產品。左延安說這是“以有限的資源做有用的事情”,能逐步把握關鍵核心技術,如:整車控製係統、電池管理係統、電機管理係統,再到核心零部件,把它們做深、做好。

要做品質,一定不能脫離實際。對於企業來說,還要找到成本能夠滿足商業化需求,質量能夠滿足大批量生產的商業模式。左延安說:“我們一些企業上來就搞混合動力,或者一頭栽進了燃料電池。現在,全世界都醒悟過來了!”

“合作”,看你給別人什麼

盡管一直秉承“企業是長大的,不是並大的”,但左延安並不固執。在全球資源整合大勢下,他所引領的江準,在合作上的表現其實很活躍。

按照產品出口、海外建廠、成立合資公司的一般規律,江淮汽車已經在亞洲、非洲、南美和歐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其中,輕卡連續十幾年為全國出口量第一。轎車雖然資曆短,但出口價格已經比很多自主品牌高出5%~10%。而在2010年,江準又有兩次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