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質長征者左延安(1 / 3)

焦點人物

作者:王纓

JAC,江準汽車,業內一直不溫不火的一家地方老國企。

但實際上:2007年1月17日,江準才拿到轎車資質,被媒體稱為“中國最後一個造轎車的”,卻在四年之後的2011年5月,推出了585輛純電動轎車和180輛純電動客車。江淮動真格兒了,就不在乎央企搞什麼電動車聯盟,也不在乎比亞迪有巴菲特的“新聞炒作”!

左延安,1990年執掌江淮汽車。20年來不離不棄。

即使1992年改製的長春一汽,耿昭傑、竺延風、徐建一,董事長是換了一茬又一茬;1992年更名為東風汽車的二汽,最著功勳者苗圩,也已回歸政界;而上汽集團胡茂元,做總裁、董事長的履曆,也隻有左延安一半的時間。

20年前,當央企都以汽車“換型”振奮士氣,以“改製”、“合資”尋求出路時,左延安兜裏根本沒錢,外出求訪也找不到願意“拉兄弟一把”的合作夥伴。那就“避開大路,占領兩廂”吧,放棄整車,改做底盤。不曾想江準還真掘到了第一桶金,起死回生。

這“刺激”了左延安,下決心做中國“自主品牌”。

到2010年年底“十一五”收官之際,JAC第200萬輛下線,當年銷售各類汽車超過46萬輛,實現收益366億元。1990年,在清一色的汽車國企中,江準排名第29位;2011年,在所有國企、合資、民營汽車企業中,江淮已經進入前8名。

2011年“十二五”開局,江淮汽車宣布五年之內要達到年銷售突破160萬輛,總體收入突破1000億元,並且要積極參與國內國外的兼並收購。左延安更強調:整合全球資源造世界車。

從堅持做“中國自主品牌”,到“整合全球資源造世界車”。左延安、JAC,不是沒有“野心”!

“真幹”,新能源汽車!

來到左延安辦公的江淮汽車集團辦公樓,竟一下觸動了記者深處的記憶。

這是一幢很有“年代感”的低層建築,全然比不了那些高聳入雲的現代大廈。它就坐落在合肥市區的一條老街上,隻從人行道跨上幾步台階就能進入。而它的撥動記憶之處,更在內裏——那正是上世紀的“筒子樓”——左延安該有多少腳印踩過了這條歲月的通道?

如今上規模的企業,這樣的集團辦公“重地”已經很罕見了。進入二樓小會客室,沿牆邊一圈的黑色沙發除了充分顯示它們的功能之外,沒有任何的時尚元素,一如這所建築的整體風格,簡樸。

可入座後的左延安,談興濃濃的卻是新能源汽車,這可是時下一個最潮的話題。

左延安告訴《中外管理》,就在4月17日江淮首批585輛純電動轎車投放市場的活動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親自剪彩。“他本來不準備接受記者采訪的,但是開車後,當然是非常專業的測試駕駛,他主動地搖下車窗,接受了媒體采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萬鋼做官之前,曾在德國奧迪長期研究燃料電池,後受聘為中國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的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當時他有一句話我最愛聽:‘看來,你們江準汽車做新能源是真幹!’”左延安說。

即使再低調、再沉穩的老板,也會按耐不住這樣時刻的興奮與幸福。這發生在2011“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左延安舒展著由衷的微笑。

作為一家地方國企,江淮從未拿到過國家投資,也不曾輕易卷入一浪又一浪的合資高潮,它在大型央企和跨國公司的夾縫中求生,又遭遇同區域內民營汽車的輕裝崛起。

可它還是“惟一”地成長起來了。就像左延安那句名言:“企業小不是美,大也不是美,演繹從小到大的

左延安依然相信:從根本上看,“企業一定是長大的,不是並大的!”

企業一定是“長”大的

其實,就在左延安執掌江準汽車之時,中國汽車工業也開始了國有企業真正邁開“改製”與“合資”的步伐,尋求市場、技術、資本的整合,從“脫困”中突圍和崛起;進入21世紀,即使民營的吉利,也要橫衝直撞,借並購沃爾沃迅速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和平台。

其實不必急於評判“哪條道路通羅馬”。但是,江淮汽車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做“自主品牌”?為此,是否失去了更多的機會呢?

“董事長當年專程出去過的,尋找過合作夥伴。但是人家沒有看上咱江淮啊!我們走自主品牌的路子,或許就與這個‘刺激’有關。”江汽股份公司宣傳部部長傅雲霞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