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質長征者左延安(3 / 3)

8月,與巴西SHC簽署了《獨家經銷協議》,未來十年,江淮將向巴西累計出口整車62萬輛。進入巴西市場,是因為這個國家雖然沒有汽車製造,但全世界的強勢企業都在那裏建有獨資公司。那裏是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而且成熟度高。SHC公司是巴西第一大汽車經銷商,全球第六大經銷商。它花了半年的時間考察了不少企業的產品,對江準轎車也做了累積超過百萬公裏的試驗,還將車子拆卸、檢測。最後它選擇了江淮的同悅轎車,結論是:“技術的原創性是中國自主品牌中最優秀的”。現在江淮在巴西一個月就賣出四五千輛,一部兩廂同悅就賣25000美金,相當於人民幣15萬元,這讓左延安很欣慰。他相信:如果沒有“品質JAC”文化,怎麼讓SHC選擇江淮?

9月,江準又與美國納威司達公司、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在經曆了長達兩年的談判後,分別簽署了兩項合資公司綜合協議,共同生產與銷售中重型卡車和柴油發動機。江準一下牽手兩家世界500強,並在新的兩家合資公司中都分別以50%持股,都有對等的要素投入,顯然,左延安的談判立場是堅定的,要的是對等權力。他反複向記者強調:這是真正平等的國際經濟技術型合作,絕非拿市場換技術。

江準近15年在國內也曾經整合了省內9家企業,並將安凱汽車改造為優質的國內上市公司。

今非昔比,語氣自信,對於向“國內”、“國外”並購整合,左延安認為: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做好。但顯然,他也不是沒有顧慮,他說:“強強聯合,這樣的事情一般做不到。因為並購最重要的一條,往往不是你從他那得到什麼,而是能給他什麼。”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解讀:並購,一定要建立在雙方都有意願和需求上,才能雙贏、多贏。

領導力驅動成長

左延安說自己62歲了,而“現在對管理才真正有了些感覺”。企業的持續成長需要經曆三個階段:市場驅動型成長、創新驅動型成長、領導力驅動型成長。而在江準,三者始終是如影隨形的。

經常會有人問左延安,江淮多年來持續發展,訣竅是什麼?左延安的答案是:沒有訣竅就是訣竅。江淮在內部管理、營銷、技術上孜孜以求,但江淮更看重在協調平衡上做事情,總是在不斷地補短板子。事實上,企業文化以及對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左延安的驕傲。

1996年,左延安第一次接觸“學習型組織”概念,就有了特別的領悟和認同。江準也就成為國內幾乎最早接受“學習型組織”思想的企業,並堅持融入管理實踐。而汽車產業是個大產業,汽車產品有著很高的係統“協調性”要求。也因此,江淮形成了“係統思考”的核心理念,係統思考、團隊學習,協調平衡、追求卓越,成為江淮的核心理念。

所謂係統思考,就是整體思考、連續思考、動態思考。在實踐中審時度勢,以有限的資源做有用的事情,在正確時間正確地點做正確的事情——這形成了江淮的動態決策文化。

協調平衡,則是企業強調係統創新的六要素平衡,包括:技術、管理、機製、營銷、人力資源開發、企業文化建設的相互平衡。

在人事地震頻發的汽車業,江淮的隊伍保持著罕見的穩定性。無論是近年來的戰略轉型,還是組織機構調整,江淮從來沒有發生中高層人才離職的情況。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即使是外來的人才,一旦加入到江淮隊伍,也鮮有水土不服。

包容、信任,是左延安的不變“法寶”。領導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對‘度’的把握,大道至簡。”左延安認為:在江準,管理者最本質、最核心的能力,是善於調動人的激情和工作積極性。

曾經當過兵的左延安有著深厚的紅軍情節,在江淮,早上八點是要吹軍號的,員工們“聞號做操”,工人們的工裝是玫瑰紅的,左延安喜歡稱之為紅軍。2006年,紅軍長征70周年時,左延安專門去了延安,重走長征路,並鄭重地寫下一句話:江淮汽車重走長征路,民族工業再現新紅軍。

在他看來,江淮切入乘用車領域的戰略轉型,無異於一次新的長征。

其實,從做底盤到做商用車,再切入乘用車,乃至精準進攻純電動車,左延安、JAC,在每個時期都在依據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稟賦把握戰略定位的特點,堅定地“我走我的路”。誰能說,他不是一直享受在長征路上?

責任編輯: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