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公司+農戶”
做農業是個長線,回報慢不說,而且非常難以把控。企業想直接擁有足夠充裕的資金和土地資源是幾乎不可能的,和農民合作是惟一的選擇。但農民分散生產管理難度頗大,也因此,“公司+農戶”模式盛極一時。簡單說,就是企業與農戶簽約,企業負責提供種子或幼豬等動物,並包銷產品,農民負責提供土地以及按照企業規定流程和製度種植或養殖。
但是,即使這樣,畢竟不是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想做到流程和質量完全把控依然是不現實的,毒牛奶、瘦肉精等事件層出不窮,與此不無關係。中央紅會是例外嗎?
“我們都研究了,‘公司+農戶’不行!”欒芳直截了當,“一定是集約化大生產。農民一定不能分散,真要分散一定是組織不起來的!”
就在不久前,中央紅剛剛收購了一個33萬平方米的奶牛廠,可以飼養3000頭奶牛。而在這裏,1/3的場地做牛舍,另2/3則都用來種植優質奶牛青稞飼草。牛是農民的,也由農民飼養,但所有牛都必須住在牛舍裏,不允許走出這裏的運動場,吃規定的飼料,而且每天都必須接受檢測。把不確定性控製到最低程度。
不過,光靠硬性控製依然是不夠的,曾經有一個十分看好生態農業的上海人向欒芳訴苦,他到東北3年了,就是無法投資,因為“農民都不講信用,簡直沒辦法打交道”。但欒芳有辦法。農民是非常現實的,他一定要能抓住你,中央紅就是東北當地企業,看得見摸得著,具有天然優勢。但更重要的還是那條:誠信。“農民靠硬教育不行,我們靠的是感化教育。”欒芳說,“一定不要讓他擔風險,他擔不起。農民有困難我們都解決,大家都是有良心的。”
中央紅集團旗下的北京哈爾信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盛小林,有時甚至要充當司機——哪個農民生病了在當地醫治不好,中央紅給介紹到北京看。但一旦他回去,消息就炸彈一樣傳開了。在農村,口碑傳播重於任何形式的廣告。
中央紅的產業鏈之豐富也無疑幫了忙,其所到之處,往往直接帶動一個區域。譬如這個新建的奶牛廠,願意買牛養牛的農民可以直接進入奶牛廠上班,而不願意的可以負責種植飼料,有些農民的孩子希望去城市上班,那就安排到中央紅在哈爾濱的超市、商城裏做營業員。“親上加親”,讓中央紅和農民的關係愈發牢固。
“幾百戶農民就像幾百個員工一樣,有什麼困難不能解決的?”欒芳說。
就在去年,欒芳真切地體會到了這種感化與“結親”所帶來的感動,有企業以每斤高出兩毛錢的價格收購中央紅所簽約的水稻,農民沒賣。他們,也在守信用。
把“全產業鏈”理想具體化
幾年來,中央紅的農業產品一直沒有做宣傳,純口碑相傳,還供不應求。其實,欒芳也在承受精耕細作而帶來的高成本壓力。中央紅自己建設屠宰場殺豬,因為生產量一時不飽和,兩年虧損。但她扛著。其生態豬肉的前期成本要比普通豬肉高30%,但目前售價隻提升10%,想掙錢自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企業能承受的範圍內,不要緊,就堅持。5年換一個口碑、換一品牌、換一個產業,值不值?太值了!再過5年,可能我們不想掙錢都不行,而且不是小錢。”欒芳說,口氣鏗鏘有力。
是的,其實越往下做,欒芳的信心越足。因為在不斷的考察中,她發現:全中國的版圖上,真正沒被汙染的,環境好的土地資源太少了。抓住了先機,抓住了信譽,就抓住了核心競爭力。
其實,覬覦這個產業的大有人在,打造“從田間地頭到人們的餐桌”的全產業鏈更是不少企業大鱷的夢想,不但做零售的在向前端農業延伸,做農業的也不乏向後端零售延伸者。欒芳也承認,全產業鏈模式並非中央紅所創,而是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