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
作者:張世賢
能夠成功登陸華爾街,充分說明了企業的商業模式、管理團隊、運營能力,以及發展潛力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此時的當務之急,應當是做最好的自己,而絕非為了股價去做文章。
最近經常在三更半夜被客戶的電話吵醒:“怎麼回事,我們公司的股價又跌了!”對著話筒,惟有苦笑。
去美國上市之後,我們的企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股價突飛猛進,恨不得一年股價翻番、三年趕超穀歌。在中國企業家眼中,股價高低,是華爾街衡量企業好壞的標準,所以是隻能漲,不能跌。殊不知,這已經陷入了自己營造的華爾街崇拜怪圈之中,將企業運營,立於危牆之下。
別拿華爾街當回事兒
上市二字,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太過沉重。創業團隊的苦心經營,在上市的那一刻可以轉化為巨額財富,無疑是一種榮耀的象征。究其根本,這些企業的目的是打造一個能夠造富的機器。尤其去美國上市、成為美股上市CEO,對於許多企業家來說更是身份的象征。如此一來,上市後股價下跌,意味著創業團隊手中的財富出現貶值,著急上火自然在所難免。
這種心態,直接左右了這些企業家的判斷力。當股價下跌時,便會認為企業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如果不加以扭轉則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各種急功近利的手段層出不窮:修改財務報表、業績造假、虛構資本運作等手段,都成為騙取華爾街信任的伎倆。
然而真的隻要把華爾街奉若神明,就能夠有好的回報嗎?
這一輪的中國概念慘遭華爾街“清洗”就是最好的答案。華爾街精神,看重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創新精神以及投資價值,無論是“中國概念”還是“非洲概念”,隻要能為華爾街的股東們創造價值,都可以成為其座上貴賓。反之,任何不被信任的方式和手段,也都有可能成為華爾街的棄兒。
盈利能力、創新精神與投資價值,當企業真正的將這三要素作為自身奉行的經營管理準則的時候,又何必去看華爾街的臉色呢?
以亞馬遜為榜樣
如果企業最高管理者摒棄了華爾街的分析師,忘記股價,首先想到的問題應該是市場、顧客、員工與商業模式,那企業就能夠真正做到關注“長期成長性”與市場和顧客的需求以及員工的訴求,而這正是中國概念在暴跌之前被華爾街追捧的原因。
一家著名的美國公司可以成為中國概念們學習的榜樣。
1994年,傑夫·貝索斯創立的互聯網零售企業亞馬遜,白成立之始,貝索斯就一直告訴人們他的願景是“創造這個世界上最以顧客為中心的企業”。踐行這一原則十餘年後,在整個2010財年,亞馬遜的淨利潤為11.5億美元,市值超過520億美元,在全球互聯網企業中,僅次於穀歌。
其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事實是,在亞馬遜發展中期,拓展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市場之時,連續數年虧損,但正因為其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與富有生命力的商業模式,其股價在經營虧損期間,年度漲幅曾經達到過驚人的917%!
假設一下,如果貝索斯麵對著令人撓頭的虧損業績表絞盡腦汁,最後使出篡改報表、業績造假等手段,還會有今天的輝煌嗎?
目前活躍於華爾街的中國公司,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能夠成功登陸華爾街,充分說明了其商業模式、管理團隊、運營能力,以及發展潛力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此時的當務之急,應當是做最好的自己,而絕非為了股價這隻“小蝦米”,放棄更廣闊的池塘。
責任編輯: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