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
作者:諸葛曉嵐
編者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雖然本刊曾連續報道了自2010年以來,中國企業在華爾街上市熱潮中,於管理、誠信、公關能力以及商業模式等方麵的種種弊端與敗筆,但質疑是為了能夠從中尋找到折戟的原因,塑造成功的榜樣,以期重新崛起。畢竟到美國上市,能夠為企業創造出一種氛圍和契機成為國際化的偉大企業。
華爾街毫不客氣地給中國企業的赴美淘金熱潑上了一盆冷水。
受中國概念股大範圍造假的影響,2011年6月,搭上這一輪赴美上市班車的中國企業,開始報複性下跌:股價“腰斬”、破發,甚至美國證監會下發的退市通知也已經是屢見不鮮。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中國概念在華爾街的市值憑空蒸發五分之一強,中國企業開始麵臨新一輪的國際信任危機,對資金極度渴求的成長性中國公司在華爾街的未來之路被打上了“非誠信”的標簽。
華爾街,正在向中國企業展示近乎於苛刻的“寬進嚴出”規則。
“降溫”進行時
中國概念股的蜜月期並沒有像投資人想像的那般長久。在經曆了2010年的赴美上市熱潮後,這些上市公司不得不麵對因為自身問題所帶來的信任危機。
據公開數據顯示:美股的中概30指數僅僅在6月份上半月就下跌近15%,TMT(數字新媒體,本刊注)行業下跌幅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0%。麥考林、網秦科技、世紀佳緣、人人網等多家TMT上市公司出現破發。6月13日,美國證交會啟動了針對中國智能照明,以及中國盛世巨龍傳媒的訴訟程序
這對於遭受信任危機的中國概念股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其興也勃焉,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先後有數十家中國企業成功登陸華爾街,讓中國企業看到了集群作戰的力量。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征,是通常為市值10億美元以下的小型上市公司。他們很多都是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也有部分在紐交所或其旗下的美交所,或者在美國的場外市場上市。因為企業本身市值就不高,因此在上市時的財務、審計和法律程序都很不健全。
陰謀論者一廂情願地將這一輪中國企業陷入低潮認為是華爾街的“做空”基金背後搗鬼,以從中牟取暴利。一組來自華爾街的數據似乎也佐證了這種觀點:全球領先的上市公司研究機構益普索,近日發布的“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美國股民”首次調查結果顯示:在截至2011年5月1日的前12個月裏,中國公司股票交易者的平均利潤為2433美元,有96.5%的人稱其從對中國公司股票的投資中獲得淨收益。
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結果:超過90%的中國企業陷入了這一輪華爾街的中國概念低潮之中,但是卻有超出95%的華爾街投資人從中國概念股中獲益!
難道已經有超過200年曆史的華爾街,真的在醞釀對中國概念的“做空”陰謀?
悖論的背後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根據益普索調查顯示:這些購買中國公司股票的美國股民往往較其他投資者更加富有、年輕,受教育水平更高、會做更多研究。“他們對中國股票的樂觀度高於去年。”益普索大中華區高級研究經理李柰發現:88%的投資者都表示對中國概念股樂觀,其中50%的受訪者表示近期會購買,或有強烈欲望購買中國概念股,38%的人表示會繼續持有中國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