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廢品教育說“不”(2 / 2)

考100分,就意味著廢品

淩誌軍,記者,名作家,他有影響的著作《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曾在中國教育界轟動一時。我在和他攀談時,無意中得知他居住著價值近千萬的小豪宅。我很是不解:“你這樣一個老宅男,又無貪腐資本,怎住得如此這般?”他說:“我可是爬格子一個字一個字爬出來的啊。我交的稅都是以百萬計。”由此可見他的成功很不一般。“你最大的教育來源是什麼?”“因為我是小學畢業。”這句話我很是興奮!我自以為自己也小有成就:在國內也算是擁有了投資《編輯部的故事》、創造塑鋼門窗、亞都加濕器、百龍礦泉壺,以及張家界百龍天梯等佳話。我1987年發明的“可定位延時閉門器”不僅技術出口到美國,目前國內的高檔酒店,公共建築都在普遍采用。當然最具戲劇性的是我擁有清華教授裏一百年來的一項紀錄:以最低學曆教最高學科——哲學。我自己常說:“我最幸運的,是沒有在中國上學!但我最不幸的,是沒有在歐美經受養成教育。”於是,我非常自豪地回敬了淩誌軍:“我小學都沒畢業!”我倆這種“攀比”,中國教育界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淩誌軍是為數不多對中國教育有著深刻研究的人,為避免自己的孩子步入班級前十名的死角(統計表明:我國自恢複高考以來共有各類“狀元”1400多人,但在目前無論科學、工商、政軍界精英名錄裏全無他們的蹤影。而當下班裏前十名的學生,長大後也基本無大作為)可說是想盡了辦法。等孩子總算大學畢業了,可孩子給了自己這個教育“專家”一個明確的回敬:“我要有了自己的孩子,絕不讓他在中國上學!你費力最大讓我擠進的名牌中學,是我一生中經曆最糟的學校。全校的學生隻知道學習上超越別人,從未想過超越自己,價值觀一片迷茫。”

我認同這種說法:“一個學生無論是平常作業還是考試,80分即為優良,因為說明他已經學懂了,也許耗費50%的精力就夠了。而剩下的20分,基本上拚的是理解以外的避錯能力。而若要爭取到95分以上,就基本要耗盡一般學生的全部精力。”用我的話說:一般學生各門功課都要爭取100分,這個學生基本上就廢了。

呼喚塑造自信的上崗證

我曾在一套童話中裏有三句話:“孩子需要知識,但更需要自由空間;孩子需要特長,但更需要健康人格;孩子需要學曆,但更需要競爭力。”

“孩子是誇大的”、“孩子尤其需要自信”,這些話一般的父母、老師、教育局長都應聽過,至少不會有人公開反對,但做得怎樣?

考試,無論東西方都是有的。可在西方式教育的學校裏,理論上不會有一個學生知道其他同學的成績,從公布欄隻能看到自己的,因為公布欄裏的名字都是由社會安全號碼代替,如同我們的身份證件號。若老師泄露了誰的成績,會麵臨刑事指控的。這就是西方孩子個個自信的根本所在。

對於這類西方先進的經驗和做法,國人不可能一無所知,每年公費出國考察、研修的教育專家、局長們更不可能一無所知。但有人說:“一個睡著了的人是可以叫醒的,但裝睡的人你叫得醒嗎?”

我有一個夢:讚助一個非盈利常設的劇組,長期以父母、老師、校長、教育局長等與教育相關的人為原型,拍攝他們的係列輕喜劇《上崗證》,讓所有的觀眾給這些原型,包括裝睡的,投票表決應否給他們發上崗證。

責任編輯: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