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下一個30年,會有怎樣的變化?
在朱曉明看來,其中一個變化就是,全球以製造業為主的年代已經逐漸走向服務經濟的年代。
服務經濟是什麼?當然是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60%。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服務業的一枝獨秀,在服務經濟年代裏,產業鏈和供應鏈發生了深刻變化。而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服務化、信息化。也正是信息化,使得曾經有地域分割和產業分割以及企業分割的產業鏈走向融合,充分的信息化與充分的服務化的結合,使一產、二產到三產,產產都能出彩。
原因是什麼呢?
“製造業內部有分工,服務業也有分工,這種細分重構中間會產生無數中間需求服務。這部分中間需求服務,一部分原來的產業自己去做,還有一部分必然通過外包來做,這樣就讓產業的細分重構變得越來越快,產業鏈和供應鏈變得越來越服務化、信息化。這就是現在這個新時點的特點。”朱曉明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服務經濟就是一個產業(服務產業)加一個製度,這一製度層麵上的工作就是需要建立與國際接軌與中國發展相結合的稅收、市場準入、監管、信用等法律法規體係。
以稅收製度為例。直到今天,我們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稅製都是分離的。製造業用的是增值稅,服務業則用營業稅。當今年代的服務業也會購置許多先進設備,但服務業因為用營業稅,設備資本品不可競相抵扣,負擔較重。而且,服務業的一些業務,從一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一個公司到另一個公司,還會重複征收營業稅。如此帶來的阻礙是顯見的。因為變化了的產業鏈之中,必定是因為細分重構讓分工更加明確,更加細微,重複征稅必然導致稅負過高,從而使服務業發展受到“牽累”。也因此,朱曉明認為,如果現在我們能有一套更合理的稅收、市場準入、監管、信用體係,服務經濟就會發展得很好。
“其實發達國家都已經走到這步,我們能否設想把別人走過一個世紀的曆程縮短到30年、10年?我相信完全有可能,因為原來做製造業的人都已經徹底把自己服務化了。”他說。
其實,也正是製造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機會。產業、行業、企業、產品的細分和重構過程中,將產生出大量的中間需求服務。而若能把握其中的機會,必能實現雙贏。
事實上,如今風靡的蘋果產品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你說iPad是音響嗎?是視頻嗎?是閱讀器嗎?是遊戲機、手機、電腦嗎?其實都是,又都不是。蘋果是通過十年磨一劍,細分了別人的產品,別人的功能,別人的技術,別人的服務,重構了自己的產品,自己的功能,自己的技術,自己的服務。”朱曉明鄭重地說。
責任編輯:鄧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