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作者:焦晶
站在中國新經濟的時點上,看未來,最根本的創新隱藏在何處?
2011年3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開心地迎來了自己的又一位新同事——約翰·奎爾奇教授。這位哈佛商學院前高級副院長、倫敦商學院院長最新的身份轉換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
如果像衡量一個企業那樣來審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其國際化做得的確不錯。如今,中歐商學院的MBA學員中海外學員已經占到40%之多,而且在嚐試把課程開到全球去。事實上,“中國的深度,全球的廣度”,是這所極富傳奇性的商學院給予自己的最新定位。既要深入了解中國,還要提供廣泛的國際緯度,將二者結合,朱曉明的野心不小。此番奎爾奇教授的加盟,就肩負著為中歐網羅更多國際化教授的重任。
在朱曉明看來,企業家的國際化視野與參與全球競爭是不可或缺的。“一旦企業家有全球化理念,就一定會在產品設計、製造、銷售、投融資等整個產業鏈環節上步步深入。從而在競爭中勝出。”他對《中外管理》說。
當然,更重要的基礎,是創新。惟有創新,才能在中國現階段這個特殊的時期,更有信心地麵對下一個30年的挑戰。
站在這個時點上
在過往的30年裏,中國的改革開放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的湧入。中國的出口、就業都有了很多增長。而且從產品生產到工藝流程,以及市場銷售都學了不少東西。在朱曉明看來,那是製造業蓬勃發展的年代。1986年10月起,他出任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副局長,曾親身感受到了傳統行業管理的嚴密性。但是那種管理盡管嚴密卻適應不了全球化的競爭。而在今天,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2010年,中國生產的電視機超過1億台,其中大多數都出自中國品牌;而高鐵設備更甚,不光自己用,還在國際上頻頻中標。“這在過去都不可想像。”朱曉明說。而在這30年中,企業在管理上的進步也同樣大幅跨步。MBA工商管理教育興起,多數優秀企業也都建立起相對完備且富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製度。
但是,這之後呢?
2010年,全球IPO企業的戶數,中國為349家,占全球IPO企業總量的65%。2011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是58%。
“當擁有資本的時候,我們就該考慮能不能把這些錢的相當一部分投身於轉型,投身於創新驅動,這樣才有機會能一代代催生企業家。讓相當一部分成功者帶著一大批正在走向成功的企業一起前進,這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朱曉明說。
誠如金蝶等一批中國優秀企業已在摸索轉型創新,朱曉明確認,眼下的中國企業,確實已經站到了一個轉折點上。
以變革來迎接下個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