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創新:惠普之道的精要(3 / 3)

(2)設備創新。現代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廣泛地利用了機器和機器設備體係,勞動對象的加工往往由機器設備直接完成,設備是現代企業進行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設備創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通過利用新的設備,減少手工勞動的比重,以提高企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程度;通過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用於改造和革新原有設備,延長其技術壽命,提高其效能;有計劃地進行設備更新,以更先進、更經濟的設備來取代陳舊的、過時的老設備,使企業生產建立在先進的物質技術基礎上。

(3)材料創新。材料是構成產品的物質基礎,材料費用在產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品的質量。材料創新的內容包括:開辟新的來源,以保證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需要;開發和利用大量廉價的普通材料(或尋找普通材料的新用途),替代量少價昂的稀缺材料,以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改造材料的質量和性能,以保證和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現代材料科學的迅速發展,為企業的原材料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三)產品創新

生產過程中各種要素組合的結果是形成企業向社會貢獻的產品。企業通過銷售產品來補償生產消耗、取得盈餘,實現其存在的價值。產品是企業的生命,企業隻有不斷地創新產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產品創新包括許多內容,這裏主要分析物質產品本身的創新。物質產品創新主要包括結構和品種的創新。

(1)產品結構的創新,在於改變原有品種的基本性能,對現在生產的各種產品進行改進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產品結構,使其生產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使用更安全,從而更具市場競爭力。

(2)品種創新要求企業根據市場需要的變化,根據消費者偏好的轉移,及時地調整企業的生產方向和生產結構,不斷開發出用戶歡迎的適銷對路的產品。

產品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它既受製於技術創新的其他方麵,又影響其他技術創新效果的發揮。新的產品或產品的新結構,往往要求企業利用新型的機器設備和新的工藝方法;而新設備,新工藝的運用又為產品的創新提供了更優越的物質條件。

六、企業質量創新

如果把企業的技術創新看做取之不竭的源泉,那麼質量創新則是企業騰飛的支點。所以創新對於企業來說,意味著生存、發展和成功。不斷樹立新的質量經營思想,不斷改進企業質量管理的製度和方式,在質量管理上勇於創新,提高企業質量管理的水平,是現代企業麵臨的永恒主題。

(一)建立質量保證體係

質量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中心環節,確立以質量為核心的經營管理是科學管理的重要原則。質量管理是通過建立完善有效的質量保證體係來滿足用戶的需要和期望,保證和擴大企業的利益。

由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標準化團體組成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於1987年發布了 ISO9000係列標準。這個係列標準為企業質量管理創造了一個規範的科學的模式。是國際上多年來質量管理和保證的實際經驗,是現代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國際貿易飛躍發展的科技成果及國際通用的質量管理模式和標準。

許多企業都十分深刻地認識到 ISO9000係列標準為企業質量管理提供了一套極好的模式;實施體係認證是提高企業質量信譽,增強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有力手段。因為想要贏得市場,首先要贏得用戶信任。而這種經第三方審核認證機構認證的企業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用戶的信任,在競爭中占盡優勢。

(二)適應技術改革與市場變化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生產關係的變革,落後的生產關係必然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企業的發展印證了這一規律。隨著現代先進技術裝備的引進,落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已無法適應先進的技術、裝備對管理的要求。生產的現實客觀地要求企業的管理者要以創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去適應新的變化,去進行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質量管理。對用戶來說,質量就是適用性,而不是規格符合性,最終的用戶很少知道規格到底是什麼。

所以,在製定的質量標準中,結合企業的實際和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嚴格控製消費者注重的質量特性,而對一些長期以來檢測結果比較穩定的、消費者並不關心的質量特性,相對減少其抽樣檢查數量和檢測頻次,或定期進行過程能力指數驗證。這樣既使檢測的針對性更強,又使專項控製力度增加。

(三)堅持開展質量革新的道路

一直以來企業有組織、有計劃、係統、全麵、持續地開展質量創新,意在降低耗材,而消費者和企業雙方利益需要的質量改進的活動,卻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展開。產品實物質量既反映管理水平,又反映技術水準。質量體係是通過一係列有效的控製程序對產品質量形成的全過程進行控製和管理,但不可能解決產品本身的技術問題和設計缺陷,科學化的管理不能代替技術的改進。

ISO9000係列標準的理論為真正意義上的質量改進提供了依據和思路:質量改進是指為了本企業和顧客雙方的利益,在企業內和整個質量環中,係統地、持續地采用各種方法去改進過程,提高為顧客增值的效益和過程的增值效率;企業領導應在整個企業內部建立質量改進的目標,並且與經營目標緊密結合,同時著眼於增加顧客的滿意程度及過程的效果和效率,質量改進工作應經常主動尋求改進的機會;質量改進不僅是改造客觀世界,也包括企業中的每個人持續地改進自己的工作過程。質量改進的內涵、目標和方式又一次革新和充實了企業的質量管理思路。

七、企業創新進程中的五大阻力

決定企業創新成敗的主要因素是什麼?為什麼國際上成功的實踐在中國卻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界。有的經理說:“不革新的企業是等待死亡,但是不成功的變革則會加速企業的死亡。”

在創新中失敗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忽視了人的轉變的難度,或者完全忽視了人的因素。就像所有的發明創新一樣,企業創新也會在其進程中遇到一係列的問題。

(一)目光短淺,隻考慮眼前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的成長過程,如果目光短淺,隻考慮眼前的利益或以前的習慣,知難而不前,在這樣的組織中不可能產生創新火花。

(二)受習慣勢力的支配

企業和組織也和人一樣是受習慣勢力支配的。對於企業來說,習慣勢力就是現有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行為規範、規章製度或管理程序。時間一長,這些習慣也就自然而然地嵌入了組織裏,就像冰川中的石頭一樣。

(三)過度的分析論證

既然是創新,就意味著前無古人,它總包含著一定的風險因素。任何挑剔的眼光、過度的分析與論證,都可能將創新扼殺在搖籃之中。但實際上任何一種行動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勢必都會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調整,通過一個反饋的循環而日趨完善。沒有絕對完美的方案,這是一個實踐中屢試不爽的真理。

(四)擔心失去既得利益

創新會威脅到人們為取得現狀所做的投資。人們對現有體製投入得越多,他們反對變革的阻力就越大,他們擔心失去現有的地位、收入、權勢、個人便利和其他看重的福利。這也是為什麼老年員工比年輕員工更加反對變革的原因。年老的員工一般對現有係統的投資更多,因此調整到變革狀態時,失去的也更多。所以改革也要注意會影響到哪些人的既得利益。

(五)不確定性

組織成員對不確定性有一種天生的厭惡感。例如,在製造廠中引入複雜統計模型的質量控製方法,往往意味著許多質量檢驗員需要學習新的方法。有的檢驗員可能擔心自己學不會,因此對統計控製方法產生敵意,並在要求他們采用這一方法的時候表現出無效的行為。再比如企業要上 ERP係統,很多難以學會使用該係統的員工就會拚命反對。有個企業為了減小這些阻力,索性給老職工補償9萬元,請他們提前退休。

在企業創新變革的過程中,來自於個人的阻力是最為關鍵和最困難的因素。所以要在企業中進行創新變革,一定要充分的考慮到人的因素。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比改變事物的秩序更困難、更危險、更受到懷疑。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永遠是堅定的,而支持者總是比較溫和的”。

公司治理結構分配公司非人力資本的剩餘控製權,即資產使用權如果在初始合約中沒有詳細設定的話,治理結構將決定其如何使用。

———奧利弗·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