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創新:惠普之道的精要(1 / 3)

惠普之道的核心價值觀裏,創新是基本精神。通過全麵客戶體驗,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惠普公司除了科技以外又一個競爭優勢。

惠普的創始人之一戴維·帕卡德將“激勵創新者們創新”擺在第一位,因為他認為惠普公司所要研究和開發的產品,必須在利潤期內獲得的利潤大於或等於6倍開發這項產品的成本。這樣做,通常會否決一些富有創造性的革新思路,無形中挫傷了在實驗室裏的熱心的創新者的積極性,如果是這樣的話,惠普公司必然會失去許多創新的人才。因此,在惠普公司,實驗室裏的經理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保持實驗室裏熱心的創新者的創造熱情,鼓勵他們繼續創新。

為了激勵創新者們,實驗室的經理們總是采取幫助的態度。他們都十分讚同比爾的“戴帽子過程”,即當一位富有創造性的革新者為了一種新想法找比爾時,比爾會戴一頂“熱情”的帽子,認真地傾聽著並適當地表示驚訝或讚賞,同時問一些溫和的問題;幾天以後,比爾把革新者叫來,這回他戴的是“詢問”的帽子,提出一些非常尖銳的問題,對創新者的思路進行了徹底的探討,但這一次比爾還是未做出決定。不久以後,比爾又再次會見這位革新者,他終於戴上了“決定”帽子,經過嚴格邏輯推理和敏感的思索後對革新者的思路做出了判斷,並下結論。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即便最後決定否定這個項目,也能很好地保持革新者的熱情和創造性,使他們更加努力地為惠普公司開發出新的產品。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對一項代號為“歐米茄”的、大有發展前景的項目的處理。由於這個項目耗資太大,惠普不得不舉債為它籌資,這違背了惠普公司的依靠利潤促進發展的原則,並且它會將惠普公司推進一個非常不熟悉的競爭市場,直接與 IBM的主機業務進行激烈競爭。這對惠普公司而言相當不利。因此,戴維全盤否定了這個項目。但是,幾個熱心於“歐米茄”項目的工程師仍然把這個項目隱藏在實驗室裏的一個密室裏,偷偷地進行。後來,惠普公司幾個重要的經理和工程師仔細審查了這個項目。他們發現了這個項目的價值:在計算機的構造方麵體現了一些好的主意。於是,“歐米茄”開發項目重新上馬,並且改名為“阿爾法”項目。其結果是生產出了惠普公司第一台多功能計算機阿爾法,於1972年作為 HP3000推向市場。

另一個例子是,戴維給一個名叫查克·豪斯的工程師頒發了一枚獎章,獎勵他“超乎工程師的正常職責範圍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藐視上級指示”。查克·豪斯是一位聰明能幹、積極努力的工程師,他正在研製一種顯示監視器,而上級通知他放棄這個努力。但是他不懈努力,通過深入的市場調查,把握顧客的實際需求,終於說服了研究與開發經理把這種監視器投入生產。結果,惠普公司銷售了17000台這種顯示監視器,它為公司賺了3500萬美元。

“創新”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提出的,在其1912年著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使用了“創新”一詞。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新組合。這種新組合包括以下內容:(1)引入新產品;(2)引進新技術;(3)開拓新市場;(4)開拓並利用新的原材料來源;(5)采用新的生產組織和管理方式,實現企業的組織更新。

沒有創新,市場經濟就會處於一種“循環流轉”的均衡狀態之中,隻有創新才打破了這種“均衡”狀態,使整個經濟處於一種“均衡—非均衡—新均衡”的經濟發展的動態之中。因此,創新是現代企業充滿活力的源泉,是企業獲得持久競爭優勢的基本驅動力,是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

一、企業進行創新的三個理由

(一)創新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企業麵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從知識經濟的要求出發,從市場環境的變化出發,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在調整過程中進行一係列大的創新。其中包括技術、管理、製度、市場、戰略等諸多方麵的創新,其中技術創新是核心。

(二)創新是企業謀求生存的靈魂

企業是有生命的機體,既然是有生命的機體,就有生有死。生物學上講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市場競爭講求優勝劣汰。勝者得到發展壯大,劣者被市場所淘汰,這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必然法則。在外部環境並不寬鬆,市場競爭尤為激烈的態勢下,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改革、要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創新。缺乏應變能力和創新精神,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而有了變的思想、變的精神,就會去創造新的產品、新的市場、開拓新的領域,企業也就有了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

(三)創新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源泉

創新在企業持續發展中處於核心地位。企業持續發展是指企業不僅能在特定的條件下實現發展,而且能在變化的條件下發展;不僅在短時間內實現發展,而且能在較長時間內實現持續發展。企業能否實現持續發展,關鍵在於能否不斷調整自身行為,跟上時代的潮流。如果環境發生了變化,社會實現了進步,而企業仍墨守成規,則必然難以生存,更談不上實現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以持續創新來作為實現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

二、創新的四個階段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過:“創新行動賦予資源一種能力,使它能夠創造財富。事實上,創新本身創造了資源。”創新也是一個過程,而且在本質上創新是雜亂無章的,但這種“雜亂無章性”是相對於舊製度、舊秩序而言的,是相對於個別創新而言的。因為創新是對舊事物的否定,對新事物的探索。對舊事物的否定,創新必定要突破原先的製度,破壞原先的秩序;對新事物的探索,創新者隻能在不斷的嚐試中去尋找新的程序、新的方法,在最終的成果取得之前,可能要經曆無數的反複與失敗。因此,它看上去必然是雜亂的,就創新的總體來說,它們必然遵循一定的步驟、程序和規律。總結眾多成功企業的經驗,成功的創新一般要經曆四個階段。

(一)提出設想

敏銳地觀察到了不協調現象的產生以後,還要透過現象探究其原因,並據此分析和預測不協調的未來變化趨勢,估計它們可能給組織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後果,並在此基礎上,努力利用機會或將威脅轉化為機會,例如采用頭腦風暴或暢談會等方法提出多種解決問題、消除不協調、使係統在高層次實現平衡的創新構想。

(二)尋求機會

創新是打破原有的秩序。因為原有秩序內部存在著或已經出現了某種不協調的現象。這些不協調對係統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機會或造成了某種不利的威脅。創新活動正是從發現和利用舊秩序內部的這些不協調現象開始的。但對於舊秩序中的不協調既可產生於內部係統,也可產生於對係統有影響的外部。

(1)就係統內部來說,引發創新的不協調現象分別是:

———生產經營中的瓶頸,可能影響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勞動積極性的發揮。因而始終困擾著企業的管理人員。這種環節,既可能是分配政策的不合理,也可能是工藝加工方法的不盡完善,再或是某種材料的質地不夠理想,又沒有合適的替代品,等等。

———企業意外的成功和失敗,例如老產品經過精心整頓改進後,結構更加合理、性能更加完善、質量更加優異,但並未得到預期數量的訂單??這些出乎企業預料的失敗,往往可以把企業從舊有的思維模式中驅趕出來,從而可以成為企業創新的一個重要源泉。

(2)就係統的外部說,引發企業創新契機的變化主要有:

———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迅速增長的經濟背景給企業帶來不斷擴大的市場,而整個國民經濟的蕭條則降低了企業產品需求者的購買能力。

———人口的變化,影響勞動市場的供給和產品銷售市場的需求。

———文化與價值觀念的轉變,可以改變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或勞動者對工作及報酬的態度。

———技術的變化,影響企業資源的獲取,生產設備和產品的技術水平。

(三)行動迅速

創新成功的秘密還在於迅速行動。提出的構想可能還不完善,但這種並非十全十美的構想必須立即付諸行動才有意義。因為沒有行動的思想就會自生自滅,這句話對於創新思想的實踐尤為重要。隻顧追求完美,以減少受到譏諷和攻擊的機會,就會坐失良機,把創新的機會白白地送給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創新的構想隻有在不斷地嚐試中才能逐漸完善,企業隻有迅速地行動才能有效地利用機會。

(四)努力堅持

構想經過實踐才能成熟,而實踐是有風險的,“一箭命中”的幾率微乎其微。所以創新者在開始行動以後,為取得最終的成功,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下去,決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因此,創新者必須有足夠的自信心和較強的忍耐力,能正確麵對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失敗,既為減少失誤或消除失誤後的影響采取必要的預防或糾正措施,又不把一次實踐的失利看成整個“戰役”的失敗,知道創新的成功隻能在屢屢失敗後才姍姍來遲。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我的成功乃是從一路失敗中取得的”。所以創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最後一刻”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