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供應鏈管理:用友高效的資源配置模式(2 / 3)

(三)供應鏈下的庫存管理

供應鏈下庫存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自動庫存補給法、共同管理法、供應商管理庫存法以及製造商管理庫存法等。

1.自動庫存補給法。

這種庫存管理方法主要用於製造業和工程中的有多種用途、低價值的商品。它的目的是在訂貨和補給流程中增加效率,並給供應商更多的自由空間去直接對采購商的要求做出反應。雙方要對特殊商品的配送數量、固定的倉庫地點達成一致。所有包裝袋中每一個都裝有要配送的一定數量的商品,並被存放在倉庫的箱子中。當生產需要更多的商品時,就使用其中的袋子。供應商經常檢查采購商的倉庫,補充袋子,電子化處理開票手續。箱子一經補充,這個倉庫就成為采購商的財產了。許多企業經常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需要雙方具有很高的相互信任程度。其中要處理好的問題是在采購商的控製、有效性和供應商的自由行動之間如何獲得很好的平衡。

2.共同庫存管理法。

在共同管理庫存這種方式的安排下,倉庫應由供應商所有,但建在采購商使用的地點。預測需求和補充存貨的合適水平取決於供應商。供應商和采購商共同形成的係統要求雙方相互開放、共享資源。這一係統為企業提供了三種優勢:一是保持較低的存貨水平;二是可以減少缺貨的風險;三是必須增加支付方式。供應商通過與采購商聯合,在生產中負有責任,並能直接與消費者接觸,了解消費者信息;從而獲得利益,需要用適當的協議來鞏固這種安排。這個協議要反映雙方的能力、合作關係的性質各種支出的種類。具體說,要在協議中體現以下內容:

(1)倉儲水平的最低和最高限度。

(2)明確要生產的產品,考慮健康、安全和環境保護問題。

(3)數據的提供、預測、補給和倉儲負責問題。

(4)庫存財產權的分割和轉移的原則。

(5)庫存的準確目標,預估倉庫年使用量。

(6)供應商為其他用途回收存貨的相關情況。

(7)發票開取及支付的相關問題。

(8)任一方未能履行其職責的相應補救措施。

3.供應商管理庫存法。

這是以通過雙方密切合作形成使用,而供應商管理庫存的方式由供應商使用,這種方式有對產品轉移的管理有一些可用的方法,包括:

(1)使用第三方的資源,由采購商組織、第三方經營。

(2)使用供應商擁有所有權的車輛、設備,由第三方分銷。

(3)使用采購商擁有所有權的車輛、設備,由第三方分銷。

(4)由供應商組織的第三方分銷。

(5)供應商通過擁有股權實行管理的分銷。

(6)采購商通過擁有股權實行管理的分銷。

做出采用哪一種方法的決定,可依據以下幾點:

●供應商和采購商各自的實力。

●在流程中需要的第三方的實力。

●更換第三方分銷商的難易程度。

●需要的配送規模和頻率。

●每一種方法的總成本。

4.製造商管理庫存法。

製造商管理庫存法是指零售商將自己的物流中心或倉庫的管理權由製造商代為實施,但所有權仍為零售商,這樣零售商可以不從事具體的物流活動,並且由於雙方不用就每筆交易的條件(如配送、價格問題等)進行談判,大大縮短了商品的訂貨、進貨、檢驗、保管、分揀、備貨到銷售整個業務流程的時間。

(四)建立分銷渠道

一個產品的典型分銷渠道一般是從製造商起,經過批發商,最後到零售商。因為批發商在分銷中的雙重角色,造成分銷過程的複雜程度加深。一個批發商可以把貨賣給零售商,也可以賣給其他次級批發商,可能起主導作用,這主要取決於三者在渠道中相應的市場力量、自身的財務優勢以及與其他成員的合作關係等。如果消費者普遍認同某一製造商的品牌和產品,那麼該製造商就具有市場力量,批發零售商就會樂於銷售或代理它們的產品。而如果一個零售商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相當的資金優勢,並擁有一定範圍的顧客群,那麼它在渠道結構中就具有重要影響和強大的優勢。

在具體設計渠道結構時,管理者必須考慮以下因素:

1.市場覆蓋率目標。

主要包括:

(1)需要了解潛在客戶群的購買動機,以便選擇能最有效地實現銷售功能的中間商。

(2)要選擇適合不同類型產品的分銷方式。對於某些低值消費品,如麵包、汽水等,影響購買的首要因素是“方便易得”,所以采取密集分銷的方法,在商店、超市、街頭小店等場所大量分銷,而汽車、服裝、家電用品等品牌產品,為保證品牌形象和服務質量,通常采用選擇性配送或獨家代理的方式進行。

(3)要考慮所選中間商的物流能力和容量,是否具備所需的專用設備,以及是否具有與企業共同成長的能力等。

(4)企業需要考慮有關方法和措施對渠道成員進行一定程度的控製,以保證產品和售後服務的質量,確保企業的長遠利益。

2.產品特征。

分銷渠道中銷售的主要是產品或服務,因此,渠道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產品特征。一般來說,渠道的設計者需要分析產品的9種特性,分別為:

(1)產品價值。

(2)產品的技術特性。

(3)市場對產品的認同程度。

(4)產品的可替代性。

(5)產品的體積。

(6)產品是否容易腐爛變質。

(7)產品市場集中程度。

(8)產品的季節性。

(9)產品係列的深度和廣度,即產品係列覆蓋的範圍和專業化程度等。

3.客戶服務目標。

客戶服務是營銷組合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使產品產生差異化或影響產品的市場價格。客戶,服務是一個複雜的概念,為了在分銷渠道中獲得高水平的客戶服務,在渠道設計中,需要考慮產品的可獲得性;訂單處理周期;客戶與製造商品之間的信息溝通能力。

4.利潤。

渠道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可以先設計出一些渠道結構的備選方案,然後以每個方案的成本和收益(估計值)為基礎,用財務會計的方法(如方案的可分配利潤,邊際收益等)判斷哪個方案較優或最優。

五、供應鏈設計的七個原則

在設計供應鏈的過程中,企業應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以保證供應鏈的設計能夠滿足供應鏈管理思想得以實施和貫徹的要求。

(一)溝通原則

在係統建模設計方法中,存在兩種設計方法,即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的方法。自頂向下的方法是從全局走向局部的方法,自底向上的方法是從局部走向全局的方法。在設計一個供應鏈係統時,往往是先有主管高層做出戰略規劃與決策,規劃與決策的依據來自市場需求和企業發展規劃,然後由下層部門實施決策,因此供應鏈的設計是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綜合。

(二)簡潔性原則

簡潔性是供應鏈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為了能使供應鏈具有靈活快速反應市場的能力,供應鏈的每個節點都應是簡潔的、具有活力的、能實現業務流程的快速組合。比如供應商的選擇就應以少而精的原則,通過和少數的供應商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減少采購成本,推動實施采購法和準時生產。生產係統的設計更是應以精細思想為指導,努力實現從精細的製造模式到精細的供應鏈這一目標。

(三)集優原則

供應鏈的各個節點的選擇應遵循強強聯合的原則,達到實現資源共用的目的。每個企業隻集中精力致力於各自核心的業務過程,就像一個獨立的製造單元(獨立製造島)。這些所謂單元化企業具有自我組織、自我優化、麵向目標、動態運行和充滿活力的特點,能夠實現供應鏈業務的快速重組。

(四)協調性原則

供應鏈業績好壞取決於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是否和諧,因此,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合作關係模型是實現供應鏈最佳效能的保證。

(五)不確定性原則

不確定性在供應鏈中隨處可見。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導致需求信息的扭曲。因此要預見各種不確定因素對供應鏈運作的影響,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信息延遲和失真,降低安全庫存和提高服務水平之間的矛盾。增加透明性,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提高預測的精確度和時效性,對降低不確定性的影響都是極為重要的。

(六)創新性原則

創新設計是係統設計的重要原則,沒有創新性思維,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供應鏈的設計過程中,創新性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要產生一個創新的係統,就要敢於打破各種陳舊的思維框框,從新的角度、新的視野審視原有的管理模式和體係,進行大膽的創新設計。進行創新設計時要注意幾點:

(1)創新必須在企業總體目標和戰略的指導下進行,並與戰略目標保持一致。

(2)要從市場需求的實際出發,綜合運用企業的能力和優勢。

(3)發揮企業各類人員的創造性,集思廣益,並與其他企業共同協作,發揮供應鏈整體優勢。

(4)建立科學的供應鏈和項目評價體係及組織管理係統,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可行性論證。

(七)戰略性原則

供應鏈的設計應有戰略性觀點,通過戰略的觀點考慮減少不確定影響。從供應鏈的戰略管理的角度考慮,我們認為供應鏈設計的戰略性原則還體現在供應鏈發展的長遠規劃和預見性,供應鏈的係統結構發展應和企業的戰略規劃保持一致,並在企業的戰略指導下進行。

六、供應鏈設計的八個步驟

1.分析市場競爭環境。

分析市場競爭環境的目的在於找到針對哪些產品市場開發供應鏈才有效,為此,必須知道現在的產品需求是什麼,產品的類型和特征是什麼。分析市場特征的過程要向賣主、用戶和競爭者進行調查,提出諸如“用戶想要什麼?”、“他們在市場中的分量有多大?”之類的問題,以確認用戶的需求和因賣主、用戶和競爭者產生的壓力。這一步驟的要領是每一產品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場特征,同時對於市場的不確定性要有分析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