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領導一定有方法(2)(3 / 3)

最後,方丈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完美是相對的,為了尋求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將會失去許許多多的機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在工作上過於苛求,任何事情也不會有結果。

管理者皆期望著一個美麗且完美的事情,然世與願違,你逾求完美,則逾得不償失。

鼴鼠與鷹王

鷹王和鷹後從遙遠的地方飛到遠離人類的森林,它們打算在密林深處定居下來,於是就挑選一棵又高又大、枝繁葉茂的橡樹,在最高的一根樹枝上開始築巢,準備夏天在這兒孵養後代。

鼴鼠聽到這些消息後,大著膽子向鷹王提出警告:“這棵橡樹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幾乎爛光了,隨時都有倒掉的危險。你們最好不要在這兒築巢。”

嘿,這真是咄咄怪事!老鷹還需要鼴鼠來提醒?你們這些躲在洞裏的家夥,難道能否認老鷹的眼睛是銳利的嗎?鼴鼠是什麼東西,竟然膽敢跑出來幹涉鳥大王的事情?

鷹王根本瞧不起鼴鼠的勸告,立刻動手築巢,並且當天就把全家搬了進去。不久,鷹後孵出了一窩可愛的小家夥。

一天早晨,正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外出打獵的鷹王帶著豐盛的早餐飛回家來。然而,那棵橡樹已經倒掉了,它的鷹後和它的子女都已經摔死了。

看見眼前的情景,鷹王悲痛不已,它放聲大哭道:“我多麼不幸啊!我把最好的忠告當成了耳邊風,所以,命運就對我給予這樣嚴厲的懲罰。我從來不曾料到,一隻鼴鼠的警告竟會是這樣準確!真是怪事!真是怪事!”

謙恭的鼴鼠答道:“你想一想,我就在地底下打洞,和樹根十分接近,樹根是好是壞,有誰還會比我知道得更清楚的呢?”

傑克·韋爾奇就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CEO後曾做出一項規定,在生產一線,決定要由離事實最近的人做出。因為離事實最近的人才最了解事實真相,提出的忠告或解決辦法也才會最可行。這對所有的領導都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禪師為椅

有一位老禪師,一天晚上在禪院裏散步,發現牆角有一張椅子。禪師心想:這一定是有人不遵守寺規,越牆出去遊玩了。老禪師便搬開椅子,蹲在原處觀察。一會兒,果然有一個小和尚翻牆而入,在黑暗中踩著老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落地的時候,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

但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太涼,快去多穿件衣服。”

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後告訴其他的師兄弟。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夜裏越牆出去閑逛了。

在領導者手中,有時候蘿卜比大棒有更大的管理效用。寬容就是一隻碩大味美的蘿卜。從個人角度來說,寬容是人類性情的空間,這個空間愈廣大,自己的性情愈有轉折的餘地,就愈加不會動肝火、鬧情緒,愈加不會糾纏於無謂的小事。

在管理上,領導者應該寬容那些略有瑕疵的員工,尤其要能容忍員工的短處,甚至“偏袒”員工的短處。其原因當然不是喜歡或者縱容員工的短處,而是另有所圖。

命令無效

一位卓有成效的企業管理者有著極強的凝聚力,雖然他很少命令員工去做這做那,但他的員工始終兢兢業業地工作。有人請教其奧秘,他說:“隻要記住對任何人說話時,總是以建議的方式來表達就行了。因為命令無效,請教事成。”

即使是管理者,也不能隨便對下屬發號施令,一副居高臨下的態度隻會挫傷員工的積極性。而換個口氣,以建議性的方式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則會使人感到被尊重,願意與其合作。這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領導者素質的體現。

愚笨的伐木者

有一個年輕的伐木工人。身強力壯、精神飽滿。

第2天,他同樣地努力工作,事實上,他覺得他比第1天工作更努力,但是隻砍了8棵樹。“明天,我要早一點開始。”他想,所以他提早上床睡覺。

到了第3天,他盡全力地工作,但是隻砍了7棵樹。

到了第4天,數目減少為5棵樹。

到了第5天,他隻能砍倒3棵樹,而且在黃昏之前就覺得精疲力盡。

隔天早上,他正在費力砍樹的時候,一個老人經過,問他:“你為什麼不停下來磨一磨斧頭呢?”

他回答:“沒時間,我正忙著砍樹。”